慧镜佛教

佛教如何通过修行达到忘记的境界?

佛教中所说的“忘记”,并非世俗意义上对记忆的抹除或遗忘,而是通过智慧修持,解脱对过往烦恼、执着记忆的束缚,超越“我执”与“法执”,达到内心清净、自在无碍的境界,这种“忘记”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转化——它不否定记忆的存在,但不被记忆牵着走;不否认痛苦的过往,但不让痛苦成为枷锁,以下从佛教核心教义出发,阐述如何通过修持达到“忘记”执念、解脱烦恼的路径。

佛教怎么忘记

明“诸行无常”:看透记忆的虚妄性,放下对“常”的执着

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包括记忆、感受、认知)皆在迁流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杂阿含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过去的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现象,如同水中的波纹,生起后会自然消散,但凡夫众生往往因无明,将暂时的记忆视为“真实”,执着于“我曾痛苦”“我曾荣耀”,陷入对过去的反复咀嚼或追忆,从而引发烦恼。

要“忘记”这些执念,首先要通过观修“无常”来破除对记忆的实有感,当想起一段痛苦经历时,不压抑、不沉溺,而是用智慧观察:这段记忆由“受”(当时的感受)、“想”(对经历的认知)、“行”(由此产生的行为)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如同流动的河水,此刻想起的“记忆”只是当下心识的再现,而非过去的“真实”,过去的痛苦已随时间消逝,当下的痛苦只是因“执着记忆”而新生的烦恼,如此观照,便能逐渐放下对“过去”的执着,明白“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本空”,记忆便失去了束缚心灵的力量。

证“诸法无我”:破除“我执”,从根源上解脱烦恼的捆绑

“我执”是烦恼的根本——众生误以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将属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身心现象视为“我的”,从而对与“我”相关的记忆(如我的伤痛、我的荣耀、我的得失)产生强烈执着,佛教核心教义“诸法无我”指出,一切现象(包括“我”)都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要“忘记”执念,需通过修持“无我观”来破除“我执”,当因“被伤害的记忆”而痛苦时,观察“被伤害”的主体是谁?是“我”吗?若“我”是实有的,为何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在想法、感受上不同?若“我”是五蕴和合,被伤害”的感受只是五蕴中的“受蕴”在因缘条件下的暂时显现,如同身体被刺会痛,但痛感会消失,我们不会执着“痛”是“我的”,如此观察,便能明白:所谓“我的痛苦”,只是“受蕴”在因缘条件下的生灭现象,没有一个实有的“我”在承受痛苦,当“我执”淡化,记忆便不再能主导情绪,自然达到“忘记”烦恼的境界。

佛教怎么忘记

修“慈悲喜舍”:以利他之心转化执着,扩大心量

佛教认为,执着源于心量的狭隘——过度关注“我”的得失,便会沉溺于与“我”相关的记忆,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持,能帮助修行者将心量从“小我”扩展到“一切众生”,从而转化对记忆的执着。

  • 慈心:对一切众生修“予乐之心”,当想起自己的痛苦时,观想“一切众生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类似的痛苦,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个人的痛苦在众生的苦难面前显得渺小,执着的记忆便会淡化。
  • 悲心:对一切众生修“拔苦之心”,当因“失败的记忆”而自卑时,观想“众生因执着成败而流转轮回,愿我能通过修持智慧,不仅自己解脱,更能帮助众生解脱”,将关注点从“我的成败”转向“众生的解脱”,烦恼自然转化。
  • 喜心:对他人的功德与快乐随喜,当因“遗憾的记忆”而懊悔时,通过随喜他人的圆满,培养内心的喜悦,打破“执着过去”的僵化心态。
  • 舍心:对一切境界修“平等舍心”,不执着于“好”的记忆,也不厌恶“坏”的记忆,明白一切记忆都是心识的影像,如镜中花、水中月,来了不留,去了不追。

通过四无量心的修持,心量如虚空般包容,记忆便不再成为障碍,所谓“忘记”执念,便是心量扩大后的自然结果。

修“禅定正念”:以定力伏妄念,以觉照破分别

禅定与正念是佛教修持的核心方法,能帮助修行者净化心灵,不被妄念(包括对记忆的执着)所转。

  • 禅定修持:通过专注一境(如观呼吸、念佛号)培养定力,使心念不散乱,当记忆浮现时,定力能帮助心识保持平静,不随记忆产生贪嗔痴,如同湖面因风起浪,禅定如“风停”,湖面恢复平静,记忆的“浪花”便无法再搅动心湖。
  • 正念观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时刻观照当下的心念与感受,当想起过去的记忆时,不评判、不跟随,只是单纯地觉察“哦,这是关于过去的记忆”,然后回到当下(如呼吸、身体感受),如同看天上的云,知道云是云,不执着于某一片云的去留,久而久之,记忆便失去了牵引心念的力量,达到“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境界。

具体修持方法概览

为更清晰理解佛教“忘记”执念的路径,以下将核心方法与实践要点整理如下:

佛教怎么忘记

修持方法 核心要义 实践方式
观照无常 明白记忆、感受皆是迁流变化的现象,无实体可得 静坐时观察记忆的生灭过程,如“想起痛苦→感受当下→观察记忆如何来、如何去”
修习无我 破除“我”的实有感,明白烦恼是五蕴暂时的显现,非“我”所有 观察身心变化(如呼吸、情绪),追问“谁在执着?‘我’在哪里?”
慈悲喜舍 以利他之心转化对“我”的执着,扩大心量 每日修慈心禅:先对自己修“愿我快乐”,再对亲人、陌生人、怨敌修“愿他们快乐”
禅定正念 以定力伏妄念,以觉照破分别,不随记忆转 日常行住坐卧保持正念,如吃饭时只觉知味道,走路时只觉知脚步,记忆出现时不跟随

佛教的“忘记”,不是对记忆的否定,而是对智慧的实证——通过看透无常、证得无我、修持慈悲、禅定正念,将“执着记忆”的凡夫心转化为“觉知当下”的智慧心,当心不再被过去束缚,不再为未来焦虑,便能安住于当下,达到“过去事已灭,未来事未至,现在心不住”的自在境界,这便是佛教所说的“忘记”的真谛:不是遗忘,而是解脱;不是失去,而是圆满。

相关问答FAQs

Q1:佛教的“忘记”和心理学上的“放下”有什么区别?
A:佛教的“忘记”与心理学的“放下”虽有相似,但内核不同,心理学的“放下”更多是通过认知调整、情绪管理,减少对负面记忆的执念,目标是心理适应;而佛教的“忘记”是基于“无常”“无我”的智慧实证,从根本上破除“我执”与“法执”,目标是解脱生死轮回,达到究竟的自在,前者是“治标”,后者是“治本”——佛教认为,只要“我执”未破,烦恼的种子仍在,唯有通过智慧证得“无我”,才能真正“忘记”执念,获得解脱。

Q2:如果总是想起过去的痛苦,用佛教的正念方法该如何应对?
A:当痛苦记忆浮现时,正念的应对方式是“不评判、不跟随,只是觉知”,具体步骤:①觉察:第一时间意识到“哦,这是关于过去的痛苦记忆”;②接纳:不压抑、不抗拒,允许记忆的存在,告诉自己“这只是心识的影像,不是当下的真实”;③回归当下: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身体感受(如呼吸的进出、脚踩地面的感觉)或周围环境(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颜色),让心安住于当下;④观照无常:若记忆仍强烈,可观察“这个记忆带来的感受(如心痛、愤怒)是如何生起的?它在变化吗?”,通过观照无常,明白感受是暂时的,从而淡化执念,长期坚持,痛苦记忆便无法再主导情绪。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