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如源法师6,修行路上如何勘破心性迷障?

如源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备受尊崇的弘法者,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平实亲切的弘法风格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信众中留下了深远影响,他不仅致力于传承佛陀的教法精髓,更积极探索传统佛法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引导大众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安顿身心,践行正信正行,为佛教的当代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如源法师6

早年与出家:初心萌发与求法足迹

如源法师俗姓李,1963年出生于中原地区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农户,自幼受母亲信佛的影响,他对“善恶有报”“慈悲为怀”等理念耳濡目染,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十八岁那年,因目睹邻村一位老尼师临终前安详的神态,他内心对生死大事的疑惑达到顶点,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前往本地一座千年古刹求法。
初入佛门时,法师每日承担挑水、砍柴、种菜等劳作,即便在繁重体力劳动中,仍坚持背诵《心经》《金刚经》等基础经典,住持见他虔诚且具慧根,遂为其剃度,赐法号“如源”,取“如如不动,源头活水”之意,勉励其以清净心为根本,以智慧水滋养众生,为系统研习佛法,他先后赴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深造,师从太虚大师的再传弟子,深入研习戒律、唯识、中观等宗派义理,并以“解行并重”为修行准则,在禅堂中坐破蒲团,在经论里参究法义,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弘法历程:契理契机与人间关怀

上世纪90年代,如源法师开始走出寺院,面向信众讲经说法,他深知,若佛法脱离现实生活,便如“水中捞月”,难以真正利益众生,弘法中他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贴近日常的语言:对焦虑的年轻人,他讲“活在当下”,引导其放下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担忧;对遭遇困境的众生,他讲“因果不虚”,鼓励其以善心面对逆境,种下未来的善因;对迷茫的求学者,他讲“般若智慧”,帮助其破除我执,认识事物的本质。
法师的讲经风格独具特色,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身修行体验和现实案例,让听众在笑声中领悟真理,在泪水中净化心灵,他曾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以“茶杯与茶”为喻开示:“茶杯的价值不在于材质贵贱,而在于能否盛装清茶;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能否承载慈悲。”这一比喻让在场人士豁然开朗,至今仍被广为流传。
为扩大弘法范围,法师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005年,他创办“如源佛学讲堂”,通过电视栏目向全国传播正法;2010年后,又带领团队开设短视频账号,用动画、情景剧等形式解读《坛经》《法华经》,累计受众超千万,被年轻信众称为“最接地气的法师”。

著作与思想:智慧结晶与法脉传承

如源法师的著作体系丰富,涵盖义理阐释、修行指导、人生感悟等多个领域,既是对佛法的深度诠释,也是对现代众生心灵需求的回应,为清晰呈现其思想脉络,特将其主要著作及核心观点整理如下:

如源法师6

著作类别 代表作品 当代价值
义理阐释 《唯识与现代心理学》 以唯识学的“八识理论”解读人类心理活动,分析潜意识、情绪的根源 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东方智慧视角,帮助读者认识“心”的运作规律
修行指导 《净土法门修证次第》 系统介绍“持名念佛”的实修方法,强调“信深愿切”与“观心待归”的结合 为净土宗修行者提供清晰的路径,破除“念佛即消极”的误解
人生感悟 《心安是归处》 以散文笔触讲述职场、家庭、人际关系中的佛法应用,如“如何处理工作与修行的平衡” 引导信众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

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三心”:一是“初心”,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强调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二是“慈悲心”,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准则,践行菩萨道;三是“平常心”,在顺逆境界中保持内心平静,如“云卷云舒,任运自然”。

社会影响:慈悲利他与和谐共建

如源法师始终认为,佛教不仅是个人解脱的法门,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他发起成立“如源慈善基金会”,累计捐建希望学校23所,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在地震、洪水等灾害中第一时间组织救援,被当地群众称为“活菩萨”。
在推动宗教和谐方面,法师积极倡导“各宗教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多次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领袖开展对话,共同发起“宗教界公益联盟”,在环保、扶贫等领域携手合作,他曾说:“真理只有一个,但通往真理的道路有多条,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如源法师以一生的修行与弘法,践行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佛法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需求;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众生在迷茫中的前行之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他所传递的慈悲与智慧,将继续为构建心灵家园、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如源法师6

FAQs
问:如源法师如何看待“科学与佛法”的关系?
答:法师认为,科学与佛法并非对立,而是从不同角度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科学侧重于物质世界的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佛法侧重于心灵世界的本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科学证明“心念会影响身体”(如安慰剂效应),而佛法进一步指出“心念能创造世界”(如“万法唯识”),他主张“以科学精神学佛法,以佛法智慧促科学”,二者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

问:对初学佛者,如源法师有哪些入门建议?
答:法师建议初学者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先学做人,后学修行,强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不弃怨”是修行的根基;先懂因果,后学理论,通过《了凡四训》等经典建立“善恶报应”的正信;先念一句佛号,后学深奥义理,以“持名念佛”为安心法门,在念佛中培养定力,再逐步研习经典,他常说:“学佛不必求快,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溪水汇入大海,终将抵达彼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