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二尊者,通常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记载的十二位药叉将,他们受药师佛教化,发愿护持修行佛法及一切众生,消除病苦、灾难,增长善根,这十二位尊者又称“十二神将”,各有名号、形象特征与深重誓愿,是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群体,象征着药师佛慈悲愿力的延伸,为修行者提供精神庇佑与修行助缘。
在佛教经典中,十二药叉将的记载详实而庄严。《药师经》提及,药师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之一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恶业者,若闻我名,至心归依,一切皆得饱满所欲,后生善道”;另一愿为“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寒热蚊虻,皆能离之”,十二药叉将正是这些愿力的实践者,他们率领各自部属,护持药师法门,度化众生,每位尊者皆有千领药叉将眷属,各发弘誓,若有人至心称念药师佛名号,并恭敬供养十二尊者,便能获得他们的护持,远离诸难。
十二药叉将的名号、形象与愿力各有侧重,体现了对不同众生的慈悲摄受,根据经典记载,他们的详细信息如下:
名称 | 梵名音译 | 象征色 | 持物 | 核心愿力 |
---|---|---|---|---|
宫毗罗 | Kubera | 黄色 | 宝棒、宝珠 | 护持众生财富,消除贫苦 |
伐折罗 | Vajra | 白色 | 宝剑、金刚杵 | 破除烦恼障,增长智慧 |
迷企罗 | Vikira | 黄色 | 宝叉、宝绳 | 调伏众生身心,远离散乱 |
安底罗 | Andira | 绿色 | 宝螺、宝瓶 | 息灭灾障,滋养善根 |
頞你罗 | Anila | 黑色 | 宝伞、宝扇 | 遮蔽魔障,护持修行 |
珊底罗 | Sandira | 赤色 | 宝索、宝铃 | 束缚恶业,警觉众生 |
因达罗 | Indra | 黄色 | 宝戟、宝弓 | 护持正法,摧邪显正 |
波夷罗 | Payira | 白色 | 宝箭、宝轮 | 引导众生趋向善道,破除愚痴 |
摩虎罗 | Mahoraga | 赤色 | 宝斧、宝锤 | 斩断烦恼根,坚固道心 |
真达罗 | Cintamani | 绿色 | 宝珠、宝镜 | 满足众生善愿,照见实相 |
招杜罗 | Catura | 黑色 | 宝锁、宝钥 | 解脱众生系缚,开启智慧之门 |
毗羯罗 | Vikara | 黄色 | 宝印、宝经 | 印证佛法,护持经典流通 |
从形象特征来看,十二药叉将各具象征意义:宫毗罗手持宝棒,象征以威严护持正法;伐折罗持金刚杵,代表以智慧降伏烦恼;迷企罗的宝叉寓意调伏身心,如叉之收束;安底罗的宝螺象征法音宣流,息灭灾障;頞你罗的宝伞表遮蔽魔障,荫护众生;珊底罗的宝索意为束缚恶业,不令增长;因达罗的宝戟示现摧邪显正,护持佛法;波夷罗的宝轮代表法轮常转,破除愚痴;摩虎罗的宝斧象征斩断烦恼根,修行不退;真达罗的宝珠寓意满足善愿,清净无染;招杜罗的宝锁表解脱系缚,开启智慧;毗羯罗的宝印象征佛法印证,经典永住,这些形象不仅是艺术化的表达,更蕴含着对治烦恼、修行解脱的深意。
在佛教修行中,十二药叉将的护持功能被特别强调。《药师经》指出,若有人遭遇疾病、灾难、贫苦、邪魔等障难,至心称念药师佛名号,并恭敬供养十二尊者,便能获得他们的护佑,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宫毗罗能护持众生财富,远离饥馑;伐折罗能破除无明,增长智慧;頞你罗能遮蔽寒热蚊虻,令众生身心安泰,这种护持并非简单的“有求必应”,而是引导众生通过修行佛法,从根本上消除烦恼业因,趋向解脱,正如药师佛本愿所示,十二尊者的护持最终指向的是众生善根的增长与佛法的实践,而非对世俗福报的执着。
从文化影响来看,十二药叉将的形象广泛存在于佛教艺术与民间信仰中,在汉传佛教寺庙中,药师殿常供奉药师佛及十二药叉将像,或以壁画、雕塑形式呈现他们的庄严形象;在藏传佛教中,十二药叉将也被视为重要的护法神,融入唐卡、坛城等艺术形式,民间信仰中,人们常于药师佛圣诞(农历九月三十)或药师法会期间,供养十二尊者,祈求健康、平安、财富等,这种信仰既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也反映了众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问答FAQs
问:十二药叉将与十八罗汉有何区别?
答:十二药叉将与十八罗汉在身份、经典依据与职能上均有不同,十二药叉将属于护法神群体,出自《药师经》,主要职责是护持药师法门与修行者,侧重消除病苦、灾难等现实利益;十八罗汉是佛陀入灭后住世弘法的阿罗汉,出自《法住记》,代表修行果位,侧重住世护持正法、教化众生,药叉将的形象多与持物、色彩相关,象征对治烦恼;罗汉形象则以安详寂静为主,体现解脱境界,两者虽均为佛教圣者,但定位与功能各有侧重。
问:供奉十二药叉将能获得哪些功德?
答:根据《药师经》,供奉十二药叉将的核心功德可概括为三:一是“离障”,消除疾病、灾难、贫苦、邪魔等现世障难;二是“增善”,增长善根、智慧、福报,趋向善道;三是“护法”,护持修行者精进办道,远离烦恼干扰,需注意的是,佛教强调“心净则国土净”,供奉的关键在于至心归依佛法,践行慈悲与智慧,而非单纯追求外在福报,正如药师佛本愿,功德最终指向的是众生的解脱与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