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量法师的寺庙坐落于江南古镇一隅,背倚青峦,面临碧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妙量法师筹建以来,已从最初的三间茅屋发展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弘法功能的佛教道场,寺庙整体布局依山就势,融合唐风建筑之美与江南园林之秀,飞檐斗拱间流转着千年佛法的庄严,曲径通幽处透着禅意生活的宁静,作为妙量法师弘法利生的根本道场,寺庙不仅是信众的精神家园,更以“智慧度人、慈悲济世”为宗旨,在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寺庙的历史沿革是一部妙量法师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生动写照,1995年,妙量法师受当地信众诚邀驻锡此地,见此处山水清幽,便发心建寺,初创之时,资金匮乏,法师率众弟子亲力亲为,搬砖运瓦,日夜劳作,历时三年建成简易大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此后,在法师的感召下,十方信众护持,寺庙逐步扩建:2000年增建天王殿,2008年落成藏经楼,2015年新建禅修中心,2020年完成山门广场改造,每一次扩建都凝聚着法师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执着追求,也让寺庙从一方小道场成长为区域内的佛教文化地标。
建筑布局上,寺庙以中轴线为核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辅以钟鼓楼、客堂、斋堂、禅堂等配殿,整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为便于信众了解各建筑功能与特色,特整理如下:
建筑名称 | 主要功能 | 特色亮点 |
---|---|---|
山门 | 寺庙入口,象征“入佛门” | 青石雕狮镇守,门额“妙量禅寺”为赵朴初居士题写,字体浑厚有力 |
天王殿 | 供奉护法四大天王 | 殿内壁画以“六道轮回”“因果业报”为主题,色彩鲜艳,警示世人 |
大雄宝殿 | 核心殿堂,供奉释迦牟尼佛 | 殿高18米,重檐歇山顶,佛像为香樟木雕制,高7.2米,法相庄严;两侧十八罗汉栩栩如生 |
藏经楼 | 存放佛教典籍,供信众研习 | 收藏《乾隆大藏经》《碛砂藏》等珍贵典籍千余卷,设有阅览室,免费开放 |
禅修中心 | 开展禅修活动,培养修行人才 | 设有止观堂、禅寮,定期举办“七日禅修”“初级禅修班”,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 |
宗教活动是寺庙日常的核心内容,每日清晨四点半,僧众与信众齐聚大雄宝殿,举行早课诵经,木鱼声、梵呗声在晨雾中回荡,涤荡心灵,每逢佛诞日、观音菩萨圣诞等重要节日,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如浴佛仪式、放生法会、祈福法会等,吸引周边数万信众参与,妙量法师注重将佛法与现代生活结合,每周六下午开设“智慧人生”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心经》《金刚经》等经典,解答信众在生活中的困惑,让“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深入人心。
除了弘法利生,寺庙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妙量法师常说:“佛法不仅是出世的智慧,更是入世的慈悲。”自2003年起,寺庙成立“妙量慈善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次,援建希望小学3所;每年春节前,组织“爱心送温暖”活动,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米油棉被等物资;疫情期间,寺庙自发捐赠口罩、消毒液等物资价值超20万元,并开放斋堂为抗疫志愿者提供免费餐食,这些举措让信众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也让寺庙成为传递正能量的社会力量。
妙量法师常对弟子说:“寺庙是道场,更是学堂;要修清净心,也要发菩提心。”在他的住持下,寺庙不仅是修行的道场,更成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平台,践行着“人间佛教”的当代价值,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法师与信众对佛法的虔诚与对众生的慈悲,也成为无数人寻求心灵安宁的精神港湾。
相关问答FAQs
Q1:妙量法师的寺庙是否对外开放?参观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A1:寺庙全年对外开放,每日8:00-17:00(冬季17:00)开放,参观时需着装得体,不穿短裤、短裙、吊带等过于暴露的服装;进入殿堂需脱帽,不喧哗、不拍照(殿堂内佛像除外);不随意触碰供品、法器;如需参与法会或禅修,可提前通过寺庙官网或客堂登记,遵守相关规定。
Q2:寺庙的禅修活动如何报名?是否有年龄或基础要求?
A2:寺庙禅修中心每月举办1-2期短期禅修班(通常为3天-7天),报名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妙量禅寺”或拨打客堂电话(0512-XXXXXXX)咨询,报名需提供身份信息,无年龄限制,但18岁以下需监护人陪同;零基础亦可参与,开课前会有法师讲解禅修基本姿势、呼吸方法等,无需特别准备,只需穿着宽松衣物、保持开放心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