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腹地的南京市溧水区,有一片名为甘戴的村落,这里的“出菩萨”习俗已延续数百年,成为当地民间信仰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溧水甘戴出菩萨”并非简单的宗教活动,而是融合了祭祀、祈福、艺术与社区凝聚的综合性民俗实践,承载着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代际相传的文化基因。
历史渊源:从“神灵护佑”到“村俗传承”
甘戴村位于溧水东部,自古为鱼米之乡,村民以农耕为业,常受水旱灾害侵扰,便以“神灵护佑”为精神寄托,据地方志与村民口述相传,“出菩萨”习俗起源于明代中期,最初是为祭祀“大圣菩萨”(当地信奉的护境神,传为驱邪消灾的神灵),彼时,甘戴村频发瘟疫,村民遂从外地请来神像,通过巡游祈求平安,此后逐渐演变为固定年俗,清代至民国时期,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加入舞龙、唱戏等元素,成为方圆百里的盛事,新中国成立后,“出菩萨”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在村民倡议下恢复,并逐步融入时代特色,成为溧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核心信仰:神灵体系与“菩萨”身份
甘戴“出菩萨”的核心信仰围绕“神灵巡境”展开,其神灵体系兼具佛教、道教及地方神灵特征,其中最受尊崇的是“大圣菩萨”与“观音菩萨”。
- 大圣菩萨:村民称“大圣老爷”,传为能呼风唤雨、驱邪治病的神灵,神像为木雕彩绘,高约1.2米,头戴冕冠,身着红袍,手持笏板,面容威严而慈祥,巡游时,神像被安置于特制的“神轿”中,由八名壮年村民抬行,象征“神灵亲临民间”。
- 观音菩萨:作为佛教慈悲象征,观音神像常与大圣菩萨一同巡游,村民以“送子观音”“观音大士”称呼,祈求子嗣绵延、家庭和睦,活动中还有“土地公”“判官”等配神,形成“主神+从神”的完整信仰链条,体现民间信仰“多神融合”的特点。
活动流程:从“筹备”到“谢幕”的完整仪轨
“出菩萨”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以“迎神—巡游—祭神—娱神—送神”为主线,持续三天三夜,流程严谨而充满仪式感。
筹备阶段(农历正月初十至十四)
筹备工作由“会首”(村民推选的德高望重者)牵头,成立“菩萨会”,负责筹资、物料准备、人员分工等,关键事项包括:
- 神像“开光”:正月十四清晨,村民请来道士为神像“开光”,即用朱砂点睛,赋予神灵“附身”能力,仪式中,道士诵经焚符,村民跪拜祈福,气氛庄严肃穆。
- 制作“供品”与“彩船”:女性村民集体制作“供品”,以糯米、红枣、花生等为原料,捏成“寿桃”“元宝”“牲礼”等造型,寓意五谷丰登;男性村民则扎制“彩船”,竹为骨、彩绸为衣,船上点缀灯笼、花卉,巡游时由孩童抬行,象征“神灵渡灾”。
- 排练民俗表演:村民自发组织舞龙队、莲湘队、打莲湘队等,每日在村中广场排练,舞菩萨轿”为特色——八名轿夫步伐协调,通过“颤轿”“摇轿”等动作,模拟神灵“巡视”时的威仪,需经长期训练方可默契配合。
巡游阶段(农历正月十五清晨至傍晚)
巡游是“出菩萨”的核心环节,路线固定为“甘戴庙—村中主干道—农田祭坛—宗祠”,全长约5公里,沿途村民焚香跪拜,盛况空前。
- 起驾仪式:清晨五时,大圣菩萨与观音菩萨神像被抬出甘戴庙,会首点燃“长明灯”,敬献“三牲”(猪、牛、羊)与供品,道士诵《起驾经》,轿夫齐喊“大圣驾到”,正式启程。
- 巡游路线与象征意义:
- 村中主干道:途经村民家门口,轿夫停轿接受祈福,户主需焚香、放鞭炮,寓意“神灵入户,家宅平安”;
- 农田祭坛:在村外农田设祭坛,道士诵《祈雨经》,村民将彩船放入河中,象征“送灾远去”,祈求风调雨顺;
- 宗祠祭祖:巡游终点为甘戴宗祠,会首宣读《祈福文》,祭祀祖先与神灵,强调“敬神如敬祖,睦族方安邦”。
娱神与送神阶段(正月十五夜晚至正月十六清晨)
巡游结束后,村民在村中广场举行“娱神”活动,以歌舞戏曲酬谢神灵:
- 民俗表演:舞龙队表演“双龙戏珠”,莲湘队踏歌起舞,孩童扮演“八仙”“童子”,场面热闹非凡;
- 戏曲演出:邀请本地剧团演出“目连戏”或“锡剧”,剧目多为“神灵救难”“善恶有报”等主题,潜移默化传递伦理观念;
- 送神归位:正月子时,村民将神像抬回甘戴庙,道士主持“谢驾仪式”,焚烧纸钱、供品,口中念“大圣明年再来”,预示活动圆满结束。
文化意义:民俗传承与社区凝聚
“溧水甘戴出菩萨”不仅是一种信仰实践,更是溧水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 文化传承功能:活动中保留的木雕神像制作、彩船扎制、传统戏曲等技艺,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延续至今,成为溧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区凝聚作用:筹备与巡游需全体村民参与,资金、物料由村民自愿捐献,分工协作中强化了“守望相助”的社区意识,成为维系宗族情感的纽带;
- 文旅融合价值:近年来,溧水区以“甘戴出菩萨”为核心,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周边游客体验,让传统习俗焕发新生,助力乡村振兴。
溧水甘戴“出菩萨”活动概况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活动时间 | 农历正月十五(持续三天三夜) |
核心神灵 | 大圣菩萨(护境神)、观音菩萨(慈悲神) |
主要流程 | 筹备(开光、制供品、排练)→巡游(起驾、村中巡游、农田祭坛、宗祠祭祖)→娱神→送神 |
特色民俗 | 舞菩萨轿、彩船巡游、目连戏演出、莲湘表演 |
文化意义 | 传承民间技艺、凝聚社区共识、促进文旅融合 |
相关问答FAQs
Q1:溧水甘戴“出菩萨”活动与其他地区的“菩萨巡游”有何独特之处?
A1:甘戴“出菩萨”的独特性在于其“农耕信仰底色”与“社区参与深度”,活动核心祈愿紧扣农耕需求,如“农田祭坛”环节直接关联风调雨顺,区别于侧重“祈福发财”的其他地区巡游;筹备与执行由村民自发组织,无官方主导,“会首选举”“资金众筹”等机制保留了传统村社自治色彩,且“舞菩萨轿”的轿夫步伐需经长期训练,形成独特的“轿夫文化”,为其他地区所罕见。
Q2:在现代社会,“出菩萨”习俗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
A2:甘戴村通过“保护+活化”双路径实现传承:将神像制作、彩船扎制等技艺列入溧水区非遗名录,组织老艺人带徒传艺,建立“民俗文化展示馆”保存实物资料;创新活动形式,如结合短视频平台直播巡游盛况,设计“菩萨文创”产品(如神像摆件、祈福香囊),并在活动中加入“反诈宣传”“垃圾分类”等现代主题,让传统习俗与时代需求接轨,吸引年轻一代参与,确保“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