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明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朴实的修行风格和慈悲的弘法精神,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的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普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在修行、教育、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了明法师俗姓李,196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儒释道经典兴趣浓厚,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修行、济世度人之心,1980年,于镇江金山寺礼上果下一老和尚剃度,赐法名“了明”,取“明心见性、了悟人生”之意,同年九月,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依止静一长老学习戒律,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青年时期的了明法师,不满足于现有所学,先后参访国内各大丛林,亲近虚云长老、明一法师等高僧大德,他深入经藏,精研《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同时对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各宗派教义融会贯通,尤以禅净双修为修行要旨,1988年,于广东云门寺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佛法义理及戒定慧三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院任教,主讲《佛法概论》《禅修基础》等课程,其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深受学僧喜爱。
了明法师的修行历程强调“解行并重”,他在福建莆田广化寺闭关三年,期间深入禅观,体悟心性,写下《关中日记》数十万言,记录了修行中的心路历程与悟境,出关后,他秉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理念,积极投身弘法事业,1995年,应信众邀请,出任苏州寒山寺监院,重振古道场之风,创办寒山寺佛学苑,面向社会开设“周末禅修班”“佛法与人生”公益讲座,吸引了大量都市人群亲近佛法,引导现代人以禅智慧化解生活压力。
在弘法实践中,了明法师注重契理契机,既坚守佛陀本怀,又结合时代需求,他提倡“人间佛教”,强调佛法与生活的融合,主张“工作即修行,生活即道场”,针对当代人的焦虑、迷茫,他倡导“在生活中修,在修中生活”,通过观照内心、净化烦恼,实现心灵的自在与解脱,其开示语言朴实无华,多用家常比喻,深入浅出,无论学佛多年的居士还是初入佛门的信众,均能从中获益,他积极运用新媒体弘法,开设“了明法师开示”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讲经视频、修行感悟,累计受众超百万人次,成为网络弘法的先行者。
除了弘法利生,了明法师还热心慈善事业,秉持“慈悲济世”的佛陀本怀,于2000年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组织开展扶贫助学、救灾恤病、养老扶幼等公益活动,二十余年来,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数千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学校、医院,资助数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展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风貌。
了明法师的佛学思想,以“明心见性”为核心,强调“心净则国土净”,他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生活,而是在日常待人接物中观照自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常开示信众:“学佛不是求佛保佑,而是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做一个明白人、清净人、慈悲人。”其著作《禅与人生》《了明法师语录》《净土法要》等,系统阐述了修行与生活的关系,成为许多佛弟子的修行指南。
了明法师弘法重要时间表 |
---|
1980年 |
1988年 |
1992年 |
1995年 |
2000年 |
2010年起 |
了明法师虽年近六旬,仍奔波于弘法与慈善一线,不辞辛劳地接引众生,他常说:“只要还有一个众生需要度化,我就不会停止脚步。”其一生践行“悲智双运”的菩萨行,以生命诠释佛法真谛,为当代佛教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典范,激励着无数人在佛法中寻找心灵的归宿与生命的意义。
相关问答FAQs
Q1:了明法师的修行理念对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A1:了明法师的修行理念核心是“解行并重、生活即修行”,对现代人有三点重要启示:一是“破除迷信,正信佛法”,强调学佛重在修心而非求佛保佑,通过智慧化解烦恼;二是“融入生活,实用至上”,主张在工作、家庭中观照自心,将佛法转化为应对生活困境的智慧;三是“慈悲济世,担当责任”,鼓励现代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行动践行“无缘大慈”,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理念帮助现代人将佛法从寺庙带入生活,在忙碌中找到心灵的宁静与方向。
Q2:了明法师在弘法中为何特别注重“禅净双修”?
A2:了明法师选择“禅净双修”,是因他认为禅宗与净土宗各有殊胜,且能互补圆融,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适合上根利智者通过观照自心开悟;净土宗“持名待归”,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中下根众生提供了简便易行的修行路径,他强调“禅为净土之禅,净为禅之净土”,即以禅定功夫深化念佛信愿,以净土归宿坚定禅修初心,这种“福慧双修”的方式,既契合佛陀本怀,又适应现代人的根机,帮助不同根基的众生都能在修行中得受用,最终导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