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延传法师

释延传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少林寺曹洞宗正宗传人,以其深厚的禅学修为、积极的弘法实践以及对少林文化传承的坚守,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社会的桥梁,他的一生践行着“农禅并重、解行合一”的佛教精神,在修行、教育、慈善、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

释延传法师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释延传法师1968年出生于河南登封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祖父影响,常听诵《心经》《金刚经》,对“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佛法理念心生向往,少年时期,他目睹家乡百姓因生活困顿而心生烦恼,也见过寺院僧人诵经祈福、治病救人的善举,逐渐萌生“出家修行、利益众生”的念头,1985年,17岁的他毅然辞别家人,来到少林寺,在方丈释永信法师的座下剃度出家,法号“延传”。

出家后,释延传法师首先以“苦行”为修行根基,每日跟随僧众劳作、诵经、习武,在挑水、砍柴、耕种等日常事务中体会“平常心是道”的禅意,他深知“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不仅刻苦研习《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还坚持习练少林功夫,将禅修与武术相结合,深悟“禅武同源、以武证道”的精髓,期间,他曾先后赴江西云居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等名山大寺参学,亲近虚云老法子、本焕长老等高僧大德,在禅观中明心见性,在行脚中历练心性,1990年,他在少林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誓言“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毕生弘扬佛法,传承少林文化”。

禅修实践与法脉传承

作为曹洞宗第三十一代传人,释延传法师的禅学思想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认为,真正的禅修并非脱离尘世、闭关独处,而是在日常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将佛法智慧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常开示信众:“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分别、不执着,便是禅;面对顺境不贪着,遭遇逆境不抱怨,便是修行。”

在禅修方法上,释延传法师倡导“止观双运”,既通过“止”的修习专注一境、澄心静虑,又通过“观”的智慧洞察缘起、破除无明,他结合少林寺“禅武医”传统,提出“以武入禅、以禅导武”的修行理念:习武时,专注动作的一招一式,排除杂念,达到“身与心合、意与气合”的境界,此为“止”;练武后,反思武道中的“刚柔相济、虚实并存”,领悟“万物皆空、因果不虚”的佛法真理,此为“观”,他曾说:“少林功夫不是用来争强斗狠的,而是用来磨炼意志、净化心灵的,是禅修的载体,也是度生的方便。”

为传承法脉,释延传法师在少林寺内设立“禅修中心”,定期举办禅七、禅修营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信众参与,他要求禅修者“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即使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也要通过“晨钟暮鼓、过堂吃饭、出坡劳作”等传统修行方式,培养定力与智慧,多年来,他培养的禅修弟子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弘扬佛法的骨干力量。

弘法利生的事业实践

释延传法师的弘法事业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既坚守佛陀本怀,又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形成了涵盖教育、慈善、文化、国际交流等多维度的弘法体系。

释延传法师

教育兴教:培育僧才,启迪民智

他深知“僧教育是佛教命脉”,1995年参与创办“少林寺僧伽培训班”,系统讲授佛法经典、戒律威仪、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现代僧才,2008年,他推动成立“少林寺文化学院”,将佛学与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学科相结合,不仅为僧人提供学习平台,也为社会大众开设佛学公益课程,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智慧。

慈善济世:慈悲济困,利益众生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释延传法师常说的话,他积极倡导“人间佛教”,认为佛教徒应“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服务社会中践行菩萨道,2003年非典期间,他带领少林寺僧众捐赠物资、慰问医护人员;2008年汶川地震,组织“少林寺救灾医疗队”赴灾区救助伤员,并捐款捐物;2010年以来,他发起“少林光明行”活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少林寺希望小学”项目已在河南、甘肃等地建成多所,帮助数千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他常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佛弟子‘上报四重恩’的具体体现。”

文化传承:守护禅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少林文化守护者,释延传法师致力于推动少林“禅武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他主持整理《少林拳谱》《少林药局秘方》等古籍,成立“少林寺中医药研究院”,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推动少林功夫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少林功夫国际展演”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的魅力,他注重佛教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支持创作佛教题材的书画、音乐、影视作品,让古老的佛法智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国际交流:文化互鉴,促进世界和平

释延传法师多次率团赴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弘法讲学,在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场合发表演讲,主题涵盖“佛教与和平”“禅与现代生活”“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等,他提出“以禅为桥,以武会友”,通过少林功夫禅修营、国际禅学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不同文化背景民众的理解与尊重,他曾说:“佛教无国界,文化有根源,我们既要向世界传播佛法智慧,也要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

禅学思想的核心要义

释延传法师的禅学思想融合了曹洞宗的“回互思想”与“人间佛教”的理念,核心可概括为“明心见性、生活禅、慈悲利他”。

核心理念 具体阐释 实践方法
明心见性 众生本具佛性,迷时被妄想执着覆盖,悟后则能认识自性、回归本心。 通过止观禅修,破除我执法执,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生活禅 禅修不离生活,工作即是修行,家庭即是道场。 将佛法融入衣食住行,以“感恩心、平常心、包容心”待人处事,做到“理事无碍”。
慈悲利他 佛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应以众生苦为苦,积极救度。 参与慈善、服务社会、护持正法,在利他中圆满自性,践行“菩萨道精神”。

社会影响与当代价值

释延传法师的弘法实践不仅推动了少林文化的复兴,也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范例,他倡导的“生活禅”,让都市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安顿之道;他推动的“慈善佛教”,展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社会担当;他推动的“文化佛教”,让佛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释延传法师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通过直播开示《金刚经》,引导信众“以正念面对无常,以智慧化解恐惧”,单场直播观看量超千万人次,被誉为“网络弘法的典范”,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而是活着的智慧,要与时俱进,才能利益当代众生。”

相关问答FAQs

问:释延传法师的禅修理念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有何指导意义?
答:释延传法师的禅修理念核心是“生活禅”,强调“修行在日常,日常即修行”,对现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不必脱离工作、家庭去寻找“特殊”的修行方式,而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照:工作时专注当下,不焦虑未来;与人相处时心怀慈悲,不分别计较;遇到困境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提倡“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就是通过专注当下的简单行为,训练定力,减少妄想;面对压力时,用“观照”的方法觉察情绪的生起与消失,不被情绪裹挟,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种理念帮助现代人从浮躁、焦虑中解脱,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顿。

问:释延传法师在少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具体实践?
答:释延传法师在少林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守正”,他带领团队系统整理少林古籍,如《少林拳谱》《少林药局秘方》,恢复传统禅修、武术、医药的修习体系,确保文化本源的纯正性;二是“创新”,他推动少林文化与科技、艺术融合,例如开发“少林禅修APP”让全球信众线上参与禅修,创作禅意音乐专辑《少林禅韵》,用现代艺术形式诠释禅意;三是“传播”,他通过“少林功夫国际展演”“少林文化海外中心”等平台,将少林文化传播至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推动少林功夫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少林文化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