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当赞法师是谁有何修行成就?

释当赞法师是当代佛教界一位兼具深厚佛学修养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僧伽代表,其修行之路融合了汉传佛教的禅法精髓与藏传佛教的显密教理,以“悲智双运、契理契机”为弘法宗旨,在教义阐释、文化传播、社会公益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法师俗姓张,1968年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儒释道文化有天然亲近感,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常随长辈至寺院祈福,于晨钟暮鼓中渐生出家之志,18岁时依苏州西园寺安上长老剃度,法号“当赞”,寓意“赞叹如来教法,普利众生心识”。

释当赞法师

修行历程:从丛林熏修到汉藏融通

释当赞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对汉传佛教戒律与禅观的系统修持,出家后,他先入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学习,依止明学法师深入《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兼及戒律研究,以“持戒为基、止观为要”为座右铭,青年时期,为求佛法真义,他不辞辛劳参访国内名山大川,先后栖居浙江天台国清寺、广东南华禅寺、河南少林寺等道场,在禅堂中坐破蒲团,于行住坐卧中体悟“无相布施”“无住生心”的禅机,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汉传佛教“明心见性”思想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意识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修行真谛。

20世纪90年代,为探索汉藏佛教的共性与差异,法师远赴西藏,先后色拉寺、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显教五部大论及密法传承,依止多名高僧大德,系统研习《中论》《现观庄严论》等论典,考取“拉然巴”格西学位(相当于博士),在藏地修行期间,他克服高原环境的艰苦,深入藏区偏远寺院,为僧俗信众讲经说法,同时将汉传佛教的“人间佛教”理念与藏传佛教的“利他精神”相结合,提出“融汉藏之长,契时代之需”的修行主张,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法师的佛学视野从单一宗派拓展到汉藏圆融的维度,为其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弘法事业:教义阐释与文化传播并重

释当赞法师的弘法事业,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佛法本质,又贴近现代信众需求,他常说:“佛法如药,病不同则药方异,度生的慈悲不能变,弘法的方式当与时俱进。”基于此,他在弘法实践中形成了“经典现代化、修行生活化、传播多元化”的特色。

在教义阐释方面,法师擅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佛理,他著有《〈金刚经〉的现代启示》《禅与人生智慧》《汉藏佛教圆融之道》等20余部著作,〈金刚经〉的现代启示》一书,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焦虑、迷茫等问题,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核心,提出“放下执着、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累计发行量超百万册,成为汉传佛教通俗化的经典读本,他还在《法音》《佛教文化》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对“佛教与科学”“佛教与环保”等前沿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佛教思想的现代转化。

释当赞法师

在文化传播方面,法师积极拥抱新媒体,开创“云端弘法”新模式,2015年,他发起“当赞法师讲经”系列直播平台,每周固定时间通过视频网站、社交媒体讲解佛法,单场直播观看人数常突破百万,覆盖全球各地信众,他还创办“佛学智慧与现代生活”公益讲座,走进高校、企业、社区,针对不同群体开设“职场减压”“家庭伦理”“青少年心灵成长”等主题课程,将佛法智慧融入现实生活,让“人间佛教”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23年,该公益讲座已在全国200余个城市举办,累计受众超千万人次。

社会贡献:慈悲济世与利他实践

释当赞法师始终秉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将佛法悲悯众生的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于2010年发起“当赞公益基金会”,聚焦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灾害救援三大领域,累计募集善款超2亿元,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学校35所,资助贫困学生1.2万名,为偏远地区捐赠医疗设备100余台,组建“当赞医疗救援队”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河南暴雨等灾害救援,被信众誉为“慈悲的践行者”。

在生态保护方面,法师率先提出“佛教生态观”,倡导“众生平等、万物共生”的理念,他发起“绿色菩提”行动,组织信众在全国种植“菩提树”10万余棵,编写《佛教与生态保护》手册,通过寺院、社区宣传环保知识,推动佛教场所践行“低碳生活”,2021年,他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佛教智慧应对生态危机”为题发表演讲,向世界展现中国佛教在环保领域的担当。

释当赞法师弘法事业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概要
1986年 于苏州西园寺依安上长老剃度,法号“当赞”
1990年 毕业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任该院讲师
1995年 赴西藏色拉寺学习,师从格西益西多杰
2005年 考取藏传佛教“拉然巴”格西学位,返回汉地弘法
2010年 发起“当赞公益基金会”,投身社会公益
2015年 启动“当赞法师讲经”直播平台,开启云端弘法
2018年 获“中华佛教文化传播贡献奖”,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2021年 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佛教生态主题演讲

相关问答FAQs

Q1:释当赞法师的修行理念有何特色?如何体现“汉藏融通”?
A1:释当赞法师的修行理念以“悲智双运”为根本,强调“解行并重”,在汉传佛教方面,他继承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注重实修体验,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藏传佛教方面,他吸收格鲁派“显密圆融”的教法体系,强调“闻思修”次第,通过学习经论建立正见,再通过禅观与密法实证心性,其“汉藏融通”的特色在于:以汉传佛教的“人间关怀”为切入点,将藏传佛教的“甚深见”与“广行”相结合,既重视个人解脱,又强调利他实践,形成“契理契机”的现代修行路径,他常以《金刚经》的“无住生心”诠释藏传佛教的“大悲周遍”,用藏传佛教的“菩提心”理念引导汉传信众践行“菩萨道”,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修行者都能从中受益。

释当赞法师

Q2:释当赞法师对现代信众的修行生活有哪些具体指导?
A2:针对现代信众面临的生活压力与修行困惑,释当赞法师提出“三心一法”的实践准则:

  • 平常心:以“不执著”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顺逆境界,他说:“工作忙碌时,忙碌即是禅坐;遭遇挫折时,挫折即是修行,关键是否能在当下保持内心的清净。”
  • 慈悲心: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孝敬父母、关爱同事、帮助弱者,他认为“慈悲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一个微笑、一次援手中”。
  • 智慧心:通过学习经典破除无明,例如每天抽出半小时阅读佛经,结合生活反思“我是谁”“烦恼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
  • 一法:以“持名念佛”或“数息观”为日常功课,法师建议初学者“每天固定时间念诵佛号或观察呼吸,让心逐渐安定,再以安定的心观照烦恼,智慧自然生起。”他强调,现代修行不必脱离生活,而是要将佛法融入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的每一个当下,在“烦恼即菩提”中体悟佛法真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