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众菩萨有哪些称呼?

在佛教体系中,“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指自觉觉他、修行圆满度化众生的圣者,众菩萨的称呼丰富多样,涵盖身份、功德、愿力、应化等多个维度,既体现其宗教内涵,也反映佛教不同流派与经典的传承差异,以下从多角度详细解析众菩萨的称呼方式。

众菩萨怎样称呼

按身份与地位:层级与群体的区分

众菩萨的称呼首先与其在佛教宇宙观中的地位相关,可分为“大菩萨”“八大菩萨”“四大菩萨”等层级性称谓,体现其在修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大菩萨(Bodhisattva Mahasattva)

“大菩萨”是菩萨的最高阶通称,意为“大心众生”,特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志在圆满佛果的圣者,经典中常以“菩萨摩诃萨”尊称,如《华严经》中“菩萨摩诃萨,住于甚深法界,了诸法如幻”,强调其广大的愿力与智慧。

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共同尊奉的核心菩萨群体,象征不同的功德与愿力,具体组合因经典与流派略有差异:

  • 汉传佛教八大菩萨:多依《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记载,包括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摩诃迦叶菩萨,文殊表智慧、普贤表行愿、观音表慈悲、地藏表大愿,各司其职。
  • 藏传佛教八大菩萨:除上述部分菩萨外,常以金刚手菩萨(象征力量与护法)取代摩诃迦叶,体现密教特色。

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是汉传佛教中基于地域道场与象征意义的四大核心菩萨,对应佛教“悲、智、行、愿”四大精神:

  • 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象征“大悲”,救苦救难,称“大悲观音”“圆通教主”;
  •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象征“大智”,智慧第一,称“大智文殊”“七佛之师”;
  • 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象征“大行”,实践真理,称“大行普贤”“行愿之王”;
  •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象征“大愿”,救度地狱众生,称“大愿地藏”“幽冥教主”。

按功德与愿力:特德与精神的彰显

众菩萨的称呼常与其核心功德、本愿或特质绑定,直接体现其度化众生的法门与精神内核。

以“大X”为核心的功德称谓

菩萨的功德常以“大+特质”概括,形成标志性称谓:

众菩萨怎样称呼

  • 大智文殊:文殊菩萨智慧超群,曾“七佛之师”,能断众生无明烦恼;
  • 大悲观音: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以悲心救拔众生苦厄,称“大悲慈尊”;
  • 大行普贤: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引导修行,实践“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行精神;
  • 大愿地藏: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宏愿度尽众生,称“大愿地藏王菩萨”。

以本愿为名的称谓

菩萨的本愿是其修行动力,直接成为称呼的一部分:

  •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梵语Avalokiteshvara,意为“观照世间众生声音”,因悲心深重,简称“观音”;
  • 地藏菩萨:梵语Kṣitigarbha,意为“安忍如大地,含藏如宝藏”,因地藏本愿“度尽罪苦众生”,称“地藏王菩萨”;
  • 弥勒菩萨:梵语Maitreya,意为“慈氏”,因“修得慈心,多饶益众生”,未来将继承释迦牟尼佛成佛,称“未来佛”“慈氏菩萨”。

按经典记载:群体与角色的定位

佛教经典中常以特定群体或角色描述菩萨,形成经典化的称呼方式。

经典中的菩萨群体

  • 二十八部众菩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记载,佛陀说经时,有二十八部菩萨护持正法,如“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等,以“精进”“不退转”等特质命名;
  • 华严法身大士:《华严经》中的“法身大士”指登地菩萨(初地以上),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遇到的“弥伽长者”“休舍优婆夷”等,以身份或角色命名。

角色化称谓

菩萨在度化众生时,会以不同角色应现,形成角色化称呼:

  • 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千手千眼,能遍护一切,称“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
  • 马头观音: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以忿怒相示现,马头象征降伏烦恼,称“马头明王”;
  • 如意轮观音:手持如意宝珠与莲花,满足众生愿望,称“如意轮观音”。

按佛教流派:地域与传统的差异

不同佛教流派对菩萨的称呼因教义传承与文化融合而呈现差异。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菩萨称谓融合中印文化,注重本土化表达,如“观音菩萨”简化自“观世音菩萨”,“妈祖”(民间信仰)部分吸收观音慈悲救度的特质,但正统佛教中仍以“观音”为核心称谓。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密教色彩浓厚,菩萨常以“本尊”“明王”等称谓体现其护法与度化功能:

众菩萨怎样称呼

  • 金刚手菩萨:象征“坚固不坏的力量”,称“秘密主”,为密教重要本尊;
  • 绿度母:观音菩萨的化身,以绿色象征生机,救度八种苦难,称“绿度母菩萨”。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更强调菩萨作为“佛陀的前世”,称“菩萨”(Bodhisatta),如释迦牟尼佛前世为“悉达多菩萨”,但未形成独立的菩萨信仰体系,称呼更侧重其“修行者”身份。

主要菩萨称呼与象征简表

菩萨名 主要称呼 象征意义 经典出处
观世音菩萨 大悲观音、圆通教主 慈悲、救苦 《法华经·普门品》
文殊菩萨 大智文殊、七佛之师 智慧、辩才 《文殊师利般若经》
普贤菩萨 大行普贤、行愿之王 行愿、实践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地藏菩萨 大愿地藏、幽冥教主 愿力、救度 《地藏菩萨本愿经》
弥勒菩萨 未来佛、慈氏菩萨 慈心、未来 《弥勒下生经》
大势至菩萨 大精进菩萨、念佛三昧 念佛、智慧 《观无量寿经》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观音菩萨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如“观世音”“观音”“千手千眼观音”?
A:观音菩萨的称呼差异源于其“随类应现”的度化特质。“观世音”为梵语Avalokiteshvara的意译,强调“观照世间声音”;“观音”是简化称呼,更符合汉语习惯;“千手千眼观音”则为其应化身,以千手遍护众生、千眼遍观苦海,体现悲力的广大,藏传佛教中的“马头观音”“绿度母”等,也是观音菩萨在不同文化与教义背景下的示现,称呼虽异,核心均为慈悲救度。

Q2:八大菩萨在不同佛教流派中是否有差异?为什么?
A:八大菩萨的组合在不同流派中略有差异,主要源于经典传承与文化融合,汉传佛教依《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以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弥勒、虚空藏、地藏、摩诃迦叶为核心,体现“显教”的智慧与行愿平衡;藏传佛教因密教盛行,常以金刚手菩萨(象征力量与护法)取代摩诃迦叶,强调“护法”与“修行”的结合,这种差异本质是佛教在不同地域传播中,为适应文化需求而对菩萨体系进行的本土化调整,核心均围绕“悲、智、行、愿”的菩萨精神。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