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当前寺庙保护提案需关注哪些关键保护问题?

寺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与宗教价值,其保护工作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维系民族文化根脉的关键,当前,我国寺庙保护面临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管理滞后、资金短缺等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关于寺庙保护的提案

寺庙保护的现实意义与面临的问题

寺庙建筑群(含殿宇、雕塑、壁画、碑刻、古树等)是古代建筑技艺、宗教艺术与社会历史的集中体现,山西应县木塔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其榫卯结构工艺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敦煌莫高窟壁画融合了中原与西域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这些珍贵遗产正面临严峻威胁:一是自然因素,风雨侵蚀、虫害蛀蚀、地震等灾害导致建筑结构松动、彩绘剥落;二是人为破坏,不当修缮(如使用现代材料替代传统工艺)、过度商业化(如违规开设商业店铺、过度旅游开发)、盗窃文物等行为破坏了寺庙的原真性;三是管理困境,部分寺庙存在“多头管理”(文物、宗教、旅游等部门权责交叉)、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古建筑修缮、文物修复专家)、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四是认知偏差,部分地区将寺庙单纯视为“旅游资源”,忽视其文化属性,导致保护与开发失衡,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造成不可逆的文化损失。

寺庙保护的核心目标

以“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为核心,通过系统性保护实现“三个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转变,从“单一部门管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从“封闭式保护”向“活化利用与传承”转变,最终让寺庙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关于寺庙保护的提案

具体保护措施

(一)完善法规标准,构建制度保障

  • 健全法律法规:修订《文物保护法》,明确寺庙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保护标准(如按年代、宗教派别、建筑类型分级),禁止擅自拆改、破坏性修缮;出台《寺庙保护管理办法》,规范旅游开发、宗教活动与文物保护的边界,明确“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控制区”的管理要求。
  •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将寺庙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跨部门管理的寺庙,成立由文旅(文物)、宗教、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避免权责不清。

(二)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 设立专项基金:中央财政设立“国家级寺庙保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濒危寺庙抢救性修缮;鼓励地方政府设立配套基金,对省级、市级文保单位寺庙给予倾斜。
  • 引导社会参与:通过“文物认养”“冠名修缮”等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捐赠;对捐赠企业落实税收优惠,对公众参与捐赠给予精神奖励(如颁发“保护证书”)。
  • 创新资金使用:建立“以寺养寺”良性机制,允许寺庙在合规前提下开展传统宗教文化活动(如祈福法会、文化讲座),所得收入专项用于文物保护,但需严格监管,防止商业化异化。

(三)科技赋能保护,提升修缮水平

  • 建立数字档案: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寺庙开展“三维激光扫描”“高清影像采集”,建立包含建筑结构、材质、彩绘等信息的数字档案库,实现“一庙一档”;利用VR、AR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让公众足不出户“云游”寺庙。
  • 推广传统技艺:设立“古建筑技艺传承基地”,培养年轻一代修缮工匠(如木作、瓦作、彩绘技艺),推广“原材料、原工艺”修缮理念,避免“假古董”式修复。
  • 强化监测预警:在重点寺庙安装结构传感器、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建筑沉降、倾斜、温湿度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警风险(如暴雨、火灾)。

(四)优化管理机制,平衡保护与利用

  • 分类施策管理: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寺庙(如布达拉宫、少林寺),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实行“预约制”“限流制”;对一般寺庙,可适度开展文化旅游,但需开发“文化体验类”产品(如传统建筑研学、非遗手作体验),避免低俗化、娱乐化开发。
  • 培养专业人才:在高校增设“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修复”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对现有管理人员开展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五)加强宣传教育,凝聚社会共识

  • 普及保护知识:将寺庙文化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开展“走进古寺”研学活动;通过纪录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寺庙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意义,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 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寺庙保护志愿者”队伍,组织公众参与文物巡查、环境清洁、讲解服务等活动;设立“破坏文物举报平台”,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形成“全民监督”氛围。

保障机制

  • 监督评估: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每3年对寺庙保护工作成效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对保护不力、破坏文物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
  • 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日本“古都保存法”、意大利“文物修复师认证制度”),加强与国际组织(如UNESCO)的合作,引入技术、资金支持。

相关问答FAQs

问:寺庙保护与宗教活动开展是否存在矛盾?如何平衡?
答: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宗教活动是寺庙“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但需在文物保护框架下开展,具体措施包括:划定“核心保护区”(如大雄宝殿、藏经阁),限制宗教活动频次与规模,避免香火、人流对建筑造成损害;在“缓冲区”规范宗教活动,如使用环保香、设置阻燃设施;修缮前与宗教团体充分沟通,保留宗教仪式所需的核心空间与设施,实现“保护宗教信仰”与“保护文物本体”的双赢。

问:普通公众可以为寺庙保护做哪些具体事情?
答:公众参与是寺庙保护的重要力量,提升自身保护意识,参观寺庙时遵守规定(不触摸文物、不乱刻乱画、不使用明火);通过正规渠道参与保护,如加入志愿者团队、捐赠资金(通过文旅部门或正规公益组织)、参与“认养古树”“认捐壁画”等活动;积极宣传寺庙文化,带动身边人关注保护;对破坏行为敢于发声,如发现违规修缮、盗窃文物等情况,及时向文物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关于寺庙保护的提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