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正果法师如何修成佛教正果?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正果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持、严谨的戒律行持以及毕生致力于僧伽教育的弘愿,成为连接传统佛教与现代佛教的重要桥梁,他不仅是精研戒律、通达禅宗的修行者,更是一位推动佛教人才培养、促进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者,其思想与行持对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正果法师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正果法师,俗姓张,名敏,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常随父母寺院礼佛,对佛法心生向往,少年时期,他目睹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萌生了出离之心,渴望通过修行寻求解脱众生的途径,1929年,16岁的张敏辞别家乡,前往成都近慈寺,依止能海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正果”,能海法师是近代弘扬戒律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德,以“严持戒律、专修密法、弘扬禅净”著称,正果法师在依止能海法师的十余年间,深入学习了《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经典,奠定了坚实的戒学基础,同时接受了系统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教理训练,形成了“解行并重、戒禅合一”的修行理念。

1941年,正果法师前往重庆汉藏教理院深造,师从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等高僧,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思想(后发展为“人间佛教”)对他影响深远,使其认识到佛教不能脱离社会,必须与民众生活相结合,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弘法利生的目标,在汉藏教理院期间,他不仅研习《唯识论》《中论》等唯识中观经典,还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如战时难民救济、平民教育等,将佛法悲智精神落实到实践中。

修行历程与弘法事业

(一)戒律实践与禅修精进

正果法师一生以戒为师,持戒精严,被誉为“当代持戒楷模”,他在近慈寺学戒时,每日坚持过午不食、衣不离体,严格遵守僧团制度;即便后来弘法事务繁忙,也未尝一日懈怠,他认为:“戒律是佛教的根本,若无戒律,则僧团失其清净,修行失其依据。”在弘扬戒律的同时,他亦重视禅修,常以“念佛为宗、戒律为基、般若为导”教导弟子,主张通过坐禅与观照心念,达到“烦恼断除、心佛不二”的境界。

(二)僧伽教育与文化传承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成立,正果法师应邀担任教务长,后于1987年出任院长,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亲自讲授《戒律学》《俱舍论》《楞严经》等课程,编写《佛教基本知识》《沙弥律仪要略》等教材,将深奥的佛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传印长老、净慧法师等高僧皆出其门下,他主张“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强调僧人既要研习经典,也要过丛林集体生活,在劳作与共修中磨练心性。

(三)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改革开放后,正果法师积极参与佛教界的恢复与建设工作,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他致力于推动佛教文化研究,支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与出版,促进佛教典籍的整理与传承;同时倡导佛教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捐资助学、救灾扶贫、医疗援助等,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他认为:“佛教不仅是出世的宗教,更是入世的智慧,应积极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佛教正果法师

思想特色与精神遗产

正果法师的思想以“戒律为根本、禅修为心要、慈悲为方便”,融合了汉传佛教各宗派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时代性。

(一)“戒禅合一”的修行观

他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认为持戒是禅修的基础,禅修是持戒的深化,在《沙弥律仪要略》中,他将戒律细分为“止持”(止恶)与“作持”(行善),主张通过持戒断除烦恼,再通过禅修开发智慧,最终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二)“人间佛教”的实践论

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正果法师提出“佛教要现代化,但不能世俗化”,主张佛教应积极融入现代社会,通过教育、文化、慈善等方式服务大众,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离开世间的佛法是无源之水。”他推动佛教院校开设现代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鼓励僧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更好地与当代社会对话。

(三)“悲智双运”的弘法精神

正果法师弘法时,既有菩萨的慈悲心,不舍一人;又有佛陀的智慧,应机说法,他对弟子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对信众开示时,常以“因果”“念佛”“忍辱”为主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听众易于接受与实践。

正果法师生平大事年表

年份 事件概要
1913年 出生于四川自贡,俗姓张,名敏。
1929年 于成都近慈寺依止能海法师出家,法名正果。
1941年 进入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师从太虚大师、法尊法师。
1956年 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开始僧伽教育生涯。
1978年后 参与恢复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任副会长,推动佛教活动正常化。
1987年 出任中国佛学院院长,提出“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理念。
1991年 于北京圆寂,享年78岁,弟子将其遗稿整理为《正果法师佛学文选》出版。

当代启示

正果法师的行持与思想,对当代佛教修行者与信众仍具有重要启示:其一,持戒是修行的根本,唯有严守戒律,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与修行的方向;其二,佛教教育需与时俱进,培养既懂经典又通现代知识的复合型僧才;其三,弘法利生需立足现实,将佛法智慧转化为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实际行动。

佛教正果法师

相关问答FAQs

问:正果法师为何特别强调“戒律为根本”?其持戒思想对当代僧团建设有何启示?
答:正果法师强调“戒律为根本”,源于他对佛教本质的深刻认识——戒律是僧团成立的基础,也是修行者断恶修善的保障,他认为,若无戒律,则僧团将失去凝聚力与清净性,修行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持戒思想对当代僧团的启示在于:一是需加强戒律教育,将戒律学习纳入僧伽教育的核心课程;二是需规范僧团管理制度,通过共住规约保障僧团的和合与清净;三是需以身作则,长老与僧众共同践行戒律,树立“以戒为师”的良好风气,从而增强僧团的社会公信力。

问:正果法师的“禅教融合”思想有何内涵?如何指导现代人的修行?
答:“禅教融合”是正果法师思想的核心内涵之一,指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教下(经教)的“闻思修、定慧等持”相结合,他认为,禅修需以教理为指导,否则易陷入盲修瞎练;教理需以禅修为实证,否则易流于口头空谈,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对现代人而言,这一思想的指导意义在于:修行需“解行并重”——既要学习佛法经典(如《心经》《金刚经》),以正确知见破除无明;也要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观照心念、保持觉照,将佛法智慧转化为应对烦恼的能力,最终达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境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