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食时法师开示,他的开示究竟蕴含着哪些深远的修行智慧?

食时法师曾开示,饮食一事,看似寻常,实则是修行人观照自心、培植福报的重要道场,在佛教中,“食”不仅是维持色身的必需,更是降伏其心、涵养德行的修行法门,法师强调,若能于每日饮食中用心体察,便能从“食”中见性,从“吃”中悟道,将平凡日常转化为解脱的资粮。

食时法师开示

法师首先指出,饮食与心念密切相关。《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饮食时若能保持“无所住”的心,便不会被味尘所转,世人吃饭,往往因贪著美味而心生分别:合口则贪多不合口则厌弃,甚至因饮食不如意而生嗔恨,殊不知,“食为法本”,食物本无好坏,好坏分别皆源于自心,法师举例说,曾有弟子抱怨斋堂饭菜寡淡,法师反问:“汝吃的是饭,还是分别心?”若吃饭时心随味转,便是在增长贪爱;若能觉知“食为疗饥,非为着味”,便能于饮食中修习不执着,法师开示,修行人当于食时观照自心:举箸时念从何来,入口时心向何处,咽下时念住何处,如此念念分明,饮食便成了修习正念的妙法。

为更清晰地说明饮食与心念的关系,法师曾以表格对比“凡夫食”与“修行食”的区别:

对比维度 凡夫食 修行食
心念状态 贪著美味,分别好恶 念念分明,不取不舍
饮食目的 满足口腹之欲,追求感官享受 疗饥养身,护持修行,培植福报
对待食物态度 挑拣剩余,浪费福报 惜福知足,知恩报恩
饮食后心境 或饱足贪恋,或不足嗔恨 心安平静,念念在道

法师进一步强调,饮食中蕴含着慈悲护生的深意。《梵网经》云“若见杀生者,如见杀父母,若食肉者,即杀佛子”,食肉与杀生同业,皆是慈悲心缺失的表现,法师指出,世人多言“肉食补身”,却不知杀生食肉背后因果不虚:被杀之生灵含恨结怨,食者难免招感冤亲债缠、身心不安,而素食不仅是护生之举,更是长养慈悲心的方便,法师开示,当见桌上青菜萝卜时,应思“此菜亦为生命,为护我命而舍其身”,生起感恩之心;见盘中米饭时,应念“粒粒皆辛苦”,感念农夫辛劳、阳光雨露滋养,生起惜福之心,饮食便成了修习慈悲、广结善缘的修行,法师曾分享,有弟子初学素食时难以适应,法师劝其“非为戒律而食,乃为慈悲而食”,当弟子真正生起“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心时,便觉得素食清简中自有甘味。

食时法师开示

法师还谈到饮食与健康、修行的关系,中医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佛教亦主张“知量知足”,饮食过量则气滞身重,妨碍修行;过少则色身羸弱,难以精进,法师开示,修行人当如《阿含经》中所说,饮食知量,“计簇而食,不数增减”,即以食后身心轻安、不昏沉不掉举为度,现代人多贪食油腻、辛辣,导致心浮气躁、易生嗔念,法师劝大众饮食宜清淡,多食五谷杂粮,少食三辛(葱、蒜、韭菜),以免增长欲念,法师特别提醒,斋堂吃饭当“食存五观”,即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如此每一口饭都是道业的增上缘。

食时法师最后归纳,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追求素食形式,而要在心地上落实慈悲;不必执着于食物质地,而要在觉知中修习正念,吃饭时好好吃饭,洗碗时好好洗碗,念念分明,心不散乱,便是最好的修行,法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于饮食中觉照自心,则日日是好日,餐餐是修行。”

相关问答FAQs

食时法师开示

Q1:修行者是否必须严格素食?若因身体原因无法坚持素食,应如何对待?
A:食时法师开示,素食的核心是培养慈悲心,而非形式上的执着,若因身体疾病、特殊体质等客观原因无法严格素食,可先从“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过渡,同时发愿逐步减少肉食,多食植物性食物,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否素食,皆要心怀慈悲,不因饮食分别心而增长贪嗔,法师说:“戒律为防非,非为戒律而戒,若能于食时生慈悲心、护生心,即便食素,亦是功德。”

Q2:如何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践行饮食正念?
A:法师建议,即便工作繁忙,也可从“小处着手”修习正念:一是固定用餐时间,不边工作边吃饭,专注感受食物的色香味与咀嚼过程;二是餐前合掌感恩,念诵“感恩众生护持、感恩农夫辛劳、感恩父母养育”,收摄散乱心;三是食时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既帮助消化,又能觉察心念起伏,法师强调:“正念不在时间长短,而在念念分明,哪怕每天只花五分钟专注吃饭,也能于忙碌中守住一颗安定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