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玄奘菩萨唯识论

玄奘菩萨作为唐代高僧,西行求法十七载,翻译佛典千余卷,尤以唯识学体系的传入与弘扬为世所重,其糅译的《成唯识论》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唯识学的根本思想,构建了从认识论到解脱论的完整体系,对中国佛教乃至东亚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奘菩萨唯识论

唯识论的核心在于“识变”理论,主张一切现象(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外境并非实有,而是识的显现,玄奘在翻译《成唯识论》时,糅合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以护法学说为正依,形成“识转变”的思想体系: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种识”),遇缘则生起现行的八识,变现出相分(所认知的对象)与见分(能认知的主体),所谓“万法唯识,识外无境”,这一理论旨在破除凡夫对“外境实有”的执著,引导众生认识心识的虚妄性,进而转识成智,证得解脱。

八识是唯识论的核心架构,玄奘在《成唯识论》中详细阐述了八识的名称、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了别外境的了别识,各有其特定的所依根(如眼识依眼根)、所缘境(如色境)和行相(如了别色相),第七末那识是“恒审思量”的执藏识,以阿赖耶识为所缘,恒时执着“我”与“我所”,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第八阿赖耶识则是“一切种识”,含藏无量种子,既是前七识生起的依据,也是一切现象变现的总根源,玄奘特别强调阿赖耶识的“能藏”(含藏种子)、“所藏”(被末那识执为“我”)、“执藏”(被末那识执着)三义,指出唯有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方能断除我执,证得菩提。

为阐明万法的本质,玄奘提出“三自性”说,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凡夫对无自性法强立“实有”的虚妄分别,如将绳子误认为蛇,是“情有理无”的妄执;依他起性是心识依赖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幻有,如绳子的显现依赖因缘(麻、人工等),虽无实体但非全无;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上离遍计所执的空性,即诸法实相,如绳子本身的麻体,是超越虚妄的真实存在,玄奘指出,唯识学的修行正是通过“依他起性”认识万法的缘起性空,破除“遍计所执性”,最终证得“圆成实性”,实现“转识成智”的解脱境界。

玄奘菩萨唯识论

玄奘对唯识学的贡献不仅在于翻译,更在于其思想的系统化与本土化,他通过“真唯识量”(“真故极成色,不离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所不摄故”)的逻辑论证,确立了唯识学的认识论基础,回应了外道对“识外无境”的质疑,其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进一步弘扬师说,使唯识宗成为唐代八大宗派之一,虽后因义理深奥而式微,但其思想融入禅、净、律等宗派,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八识功能简表:

识名 所依根 行相(作用) 所缘境 性质
眼识 眼根 了别色相 色(青黄赤白等) 了别识
耳识 耳根 了别声相 声(动静等) 了别识
鼻识 鼻根 了别香相 香(男女等) 了别识
舌识 舌根 了别味相 味(甘咸等) 了别识
身识 身根 了别触相 触(冷暖等) 了别识
意识 意根 分别诸法 法(一切法) 了别识、分别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恒审思量、执我 阿赖耶识(见分) 执藏识
阿赖耶识 根本识 含藏种子、变现万法 一切种子、现行诸识 种识、根本识

相关问答FAQs

玄奘菩萨唯识论

Q1:玄奘翻译的《成唯识论》为何在唯识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A:《成唯识论》是玄奘糅合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而成,以护法学说为正依,系统整合了唯识学的根本思想,该论不仅详细阐述了“八识”“三自性”“识变”等核心理论,还通过“真唯识量”的逻辑论证,确立了“万法唯识”的认识论基础,成为唯识宗的根本典籍,玄奘的翻译并非简单直译,而是结合中国思想对概念进行厘定(如将“vijñāna”译为“识”而非“心”),使唯识学体系更加严谨系统,故被奉为唯识学的“论中之王”。

Q2: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如何帮助众生实现解脱?
A:“转识成智”是唯识宗的修行目标,指通过修行转变八识的染污性,成就四种清净智,具体而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度化众生的妙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能无碍观察诸法真理;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破除我执,证得众生平等;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如明镜现物,无分别、无杂染,圆满显现一切法,通过转识成智,众生能断除烦恼障(我执)和所知障(法执),超越生死轮回,证得涅槃解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