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性法师是台湾近代著名的净土宗高僧,以深入浅出的开示和契理契机的弘法风格著称,尤其对“念佛”法门的阐释,融合了经教义理与实修体验,为现代修行者指明了清晰的修学方向,他强调念佛不仅是净土宗的核心,更是众生在末法时期解脱生死、成就菩提的殊胜途径,其思想可概括为“信深愿切、持名待归、心佛交融”三大要义。
从“信”而言,会性法师认为念佛的根本在于对净土法门的深信不疑,他常引用《阿弥陀经》中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一心不乱”为依据,指出“执持”的前提是“真信”,即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不虚,尤其相信“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立下的本愿,非自力所能及,而是弥陀愿力的加持,他特别提醒修行者,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深信弥陀愿力,方能放下对自力的执着,真正将心念归投于佛号,这种信不是盲从,而是通过研习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及祖师著述(如印光大师文钞)后生起的正信,所谓“由教信果,由果起信”,最终达到“深信切愿”的境界。
从“行”而言,会性法师极力倡导“持名念佛”的实修方法,他认为在所有念佛方式中,持名念佛(即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最为契机,尤其适合末法忙碌的众生,他开示称名念佛时,不必刻意追求玄妙境界,但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佛号为专注境,眼不视外境,耳不听声尘,鼻不随香尘,舌止味尘,身离触尘,意不攀缘法尘,将六根收摄于一句佛号中,即便妄念纷飞,也不必急躁断除,只需“念起不随,觉即放下”,继续持名,如同“以水投水,水溶于水”,佛号与妄念自然融合,久而久之,心念渐趋清净,他常以“钻木取火”比喻持名:只要持续不断地念,心念专注如钻头,佛号如木头,终有一日会“念到一心不乱,亲见自性”,此时弥陀愿力现前,往生之果自成。
从“果”而言,会性法师阐明念佛的终极目标是“现生安详、临终往生、一生解脱”,他强调念佛不仅能消业障、增福慧,更能在此生获得内心的安稳与喜悦,所谓“念佛的人,弥陀的愿力就是他的护盾”,日常念诵佛号,能以佛光摄护身心,减少烦恼的侵袭;临命终时,因平生持名积累的净业,感得弥陀圣众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解脱则指往生后得不退转,速证菩提,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这一过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万修万人去”的现世利益,只要信愿坚固、持名不辍,人人皆可成就。
为帮助修行者更好地把握念佛要领,会性法师将念佛的关键要素归纳如下:
要素 | 实践要点 | |
---|---|---|
信根 | 深信弥陀愿力、净土真实、因果不虚 | 研习经典,破除疑虑,以“信为道元” |
愿力 | 切愿往生净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 常发“愿命终时,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心,念念不忘归宿 |
持名 | 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 | 日常利用碎片时间念诵,坐立皆可,贵在坚持;妄念起时,佛号作舟,不随境转 |
观照 | 忆念佛的相好(光明、慈悲)与愿力(接引、度生) | 持名时观想“阿弥陀佛”四字,或默念佛光遍照、自己身在莲台,强化心佛感应 |
对治 | 针对懈怠、散乱、疑虑等修行障碍 | 懈怠时思极乐庄严,散乱时摄心归号,疑虑时回归经典,以“对症下药”保持道心 |
会性法师特别指出,念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修行”,通过念佛净化自心,方能更好地在世间践行菩萨道,如《普贤行愿品》所言“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弥陀,得往生彼”,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更需要念佛作为“心灵的避风港”,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烦恼中增长菩提的种子。
相关问答FAQs
问:念佛时妄念特别多,总是无法专注,该怎么办?
答:会性法师开示,妄念多是凡夫心的常态,不必因此灰心,念佛的“专注”并非断绝妄念,而是“以一念代万念”——当妄念生起时,不跟随、不批判,只需轻轻地将心念拉回到“阿弥陀佛”名号上,如同“野象灌鼻”,用佛号这股“水流”不断冲刷妄念的“尘垢”,日常可配合“计数念佛”(如从一到十循环计数)或“出声念”,帮助收摄散乱心,久而久之,念头的力量会逐渐增强,妄念自然减少,关键在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持续不断地练习,心念自会与佛号相应。
问:念佛是否需要先理解很多经教,还是直接持名就好?
答:会性法师主张“解行并进”,但以“信愿”为前提,初学者可先以持名念佛为主,通过念诵佛号培养信愿;应抽时间学习净土根本经典(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了解念佛的理路和利益,这样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盲修瞎练,若只念佛不解教,可能对净土法门的深意生起疑惑;若只解教不念佛,则容易陷入口头禅,无法得到实益,他比喻:“解如目,行如足”,目明则知路,足健能行路,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根基浅者,可先从“少解多行”开始,随着念佛功夫深入,再逐步深入经教,最终达到“解行相应,定慧等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