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这片浸润着千年古韵的土地,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发祥地,也是佛教文化在江南传播的重要区域,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大地上,寺庙星罗棋布,而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属始建于唐代的径山万寿禅寺,简称径山寺,这座古刹不仅承载着余杭佛教文化的根脉,更以其深厚的禅宗底蕴、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成为江南佛教丛林中的璀璨明珠。
径山寺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的兴衰史,唐天宝年间(742-756年),高僧法钦禅师云游至余杭西北的径山,见群峰环抱、溪泉潺潺,竹海松涛间有“五峰相峙,天马凌空”之势,遂结庐修行,“开山说法”,是为径山寺之始,初时仅茅屋数间,名“径山院”,后经法钦弟子法钦、崇一等历代住持的扩建,至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已初具规模,获赐名“国胜寺”,成为江南禅宗的重要道场,宋代是径山寺的鼎盛时期,宋徽宗赵佶亲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一时高僧云集,宗杲、师范等一代宗师相继住持,弘扬“看话禅”,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等并称“禅院五山”,成为江南佛教文化的中心,元代战乱中,径山寺几经兵燹,殿宇多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万历年间又得修缮,清代康熙、乾隆数度南巡,均御题匾额、赋诗褒扬,使古刹声名愈盛,近代以来,因战乱与年久失修,径山寺逐渐倾颓,现存建筑多为2006年后按原制复建,但唐宋遗风依旧,禅意盎然。
径山寺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大慧堂等,两侧配以钟楼、鼓楼、禅堂、客堂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显佛教庄严,又融江南园林之雅,天王殿内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和护法四大天王,神态威严;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殿内释迦牟尼佛坐像高逾十米,以香樟木雕成,金身巍峨,两侧十八罗汉栩栩如生;藏经楼则珍藏着《径山藏》(明版《嘉兴藏》)、龙藏经卷等珍贵典籍,其中部分为唐宋写本,堪称稀世之宝,寺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寺前的“径山万寿禅寺”石牌坊,为明代遗物,四柱五间,飞檐翘角,上刻云龙纹饰,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气势恢宏,寺内还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南巡时题写的《径山寺》诗碑,字迹清晰,笔力遒劲,见证了清代皇室对佛教的尊崇。
径山寺的文化价值,远不止于建筑与文物,更在于其对中国禅宗乃至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宋代,径山寺为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祖庭,宗杲禅师创立的“看话禅”影响深远,主张从“话头”中参悟禅机,强调“即心即佛”,成为禅宗修行的主流法门之一,其弟子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渡东瀛,将径山禅法传入日本,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年),名僧俊芿、无本觉心等先后来径山求法,回国后创“日本临济宗”,径山寺遂成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视径山寺为“祖庭”,常有僧侣前来参拜交流,径山文化已成为连接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精神纽带,径山寺的自然风光也堪称一绝,寺处径山之巅,周围群峰竞秀,云雾缭绕,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竹海涛声,秋有红叶似火,冬有雪景如画,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苏轼、陆游、赵孟頫等历代名家均曾到访,留下“众山皆小独崔嵬”“径山归来不看岳”等千古佳句,为这座古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径山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复建后的寺院不仅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貌,更通过举办“径山禅茶会”“中日禅文化交流论坛”等活动,让古老的禅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每年春天,径山茶(余杭名茶)采摘时节,寺内僧人与茶农共同举办“祭茶大典”,以传统仪式祈愿风调雨顺,禅茶文化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相关问答FAQs
Q1:径山寺为什么被称为“江南五大禅院”之一?
A:径山寺在南宋时期因禅宗地位崇高、规模宏大、高僧辈出,与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为江南禅宗的最高学府之一,其“看话禅”法门影响深远,是宋代禅宗思想的代表,故有此誉。
Q2:除了径山寺,余杭还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寺庙?
A:余杭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除径山寺外,还有始建于南朝梁代的余杭普宁寺(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以“普宁讲寺”闻名)、始建于北宋的超山报恩寺(以“唐梅”“宋梅”和“龙藏寺”碑著称),以及始建于元代的余杭法喜寺(俗称“径山茅棚”,为禅宗尼众道场),这些寺庙共同构成了余杭丰富的佛教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