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玄奘法师求法之路

玄奘法师求法之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震撼人心的文化壮举,也是中印文明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6岁的玄奘为求解佛教教义中的疑难问题,不顾朝廷禁令与路途艰险,毅然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他的旅程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途经百余个国家,不仅带回大量佛经,更以亲身见闻促进了中印文化的深度交融。

玄奘法师求法之路

玄奘的西行之路充满生死考验,从长安出发后,他先取道凉州(今甘肃武威),因当时唐朝初立,与西域各国关系尚不稳定,他不得不绕道偷渡玉门关,进入八百里莫贺延碛沙漠,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在迷路中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几度昏厥,却始终以“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信念支撑,最终奇迹般地走出沙漠,抵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国,国王麴文泰对其敬重有加,恳请他留下弘法,但玄奘为求真理婉拒,甚至以绝食相胁,最终感动高昌王,为其备足行资,派遣使者护送,并修书西域各国请求关照,此后,他经龟兹(今新疆库车)、越葱岭,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地区,先后渡过阿姆河、印度河,足迹遍布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等国。

在印度,玄奘首先抵达那烂陀寺,这是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他求法的核心目的地,寺住持戒贤法师是唯识宗大师,已年逾百岁,因预知玄奘将至,特为他开讲《瑜伽师地论》,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5年,通晓经、律、论三藏,被尊为“三藏法师”,此后,他又游历印度全境,曾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主持无遮大会,十八国国王、三千外道、大乘高僧齐聚,玄奘以“真唯识量”立论,无人能破,声名远扬,他还将《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开创了中国佛典回传的先河。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带着657部梵本佛经及大量佛像、舍利回到长安,唐太宗亲率百官出城迎接,举国轰动,此后,他奉旨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组织译场,历时19年译出经论75部,共计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半数以上,大般若经》卷帙浩繁,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他还口述《大唐西域记》,由弟子辩机整理成书,详细记录了西域及印度的地理、风俗、宗教、文化,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玄奘法师求法之路

玄奘法师求法之路,不仅是一次宗教探索,更是一场文明对话,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文化胸怀,架起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相关问答FAQs

Q1:玄奘法师西行求法时,为何被称为“偷渡”?
A1:唐朝初年,因边境尚未完全稳定,朝廷实行严格的边关管制,禁止百姓私自出境,玄奘西行虽获准在长安讲经,但未获官方许可出关,故只能通过偷渡的方式离开,他先在凉州讲经弘法,积累声望后,在瓜州(今甘肃安西)收石磐陀为徒,夜间偷渡玉门关,由此开启西行之旅,这一行为虽在当时“违规”,却源于其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后世更多从其精神层面予以肯定。

玄奘法师求法之路

Q2:《大唐西域记》对后世研究有何重要价值?
A2:《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见闻的实录,全书12卷,记载了玄�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和地区及28个未至之地的地理、山川、气候、物产、风俗、宗教、语言、文字等,内容翔实可靠,19世纪以来,该书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印度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的核心文献,考古学家曾依据书中对印度那烂陀寺的描述,成功发掘出遗址;对印度阿育王时代的史迹考证,也多依赖此书,其学术价值无可替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