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佛教的菩萨体系中,除盖障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均为重要的救度对象,二者以不同的慈悲愿力,共同护佑众生离苦得乐,除盖障菩萨,梵语“阿遮罗鞞致迦”,又称“除盖障观自在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象征消除众生烦恼障、所知障所覆盖的智慧黑暗;观世音菩萨则梵语“阿缚卢枳低湿伐逻”,意为“观照世间声音的慈悲者”,以“寻声救苦”的广大愿力,成为大乘佛教中最具影响力的菩萨之一,二者虽同为菩萨道的实践者,但在经典依据、核心职能与修持法门上各具特色。
除盖障菩萨的信仰主要源于《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在八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虚空藏、除盖障、地藏、金刚手)中,除盖障菩萨以“除障”为核心职能,其名号直指修行者及众生的根本困扰——烦恼障(贪嗔痴等烦恼)与所知障(对宇宙万法的错误认知),经典记载,除盖障菩萨因地修行时,曾发愿“愿一切众生远离烦恼尘垢,得清净慧”;其形象通常为菩萨形,身呈黄金色,右手持宝剑,象征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左手持莲花或宝珠,表清净心与福德庄严,坐于莲花座上,表安住于菩提心,修持除盖障菩萨法门,主要通过持诵其真言(如“嗡 阿拉拉巴扎 那谛索哈”)、观想其清净相,消除修行中的障碍,增长定慧,尤其对治修行者的懈怠、昏沉、散乱等障碍。
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则贯穿大乘佛教经典,尤以《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简称《大悲咒经》)为核心,作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与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愿力,成为众生苦难时的依怙,其形象变化万千,最著名者为“千手千眼观音”(象征遍护一切众生,遍照一切世间)、“圣观音”(寂静相,手持莲花或念珠)、“马头观音”(忿怒相,对治烦恼障)等;经典常以“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描述其救度特质,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以持名(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持咒(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为主,强调“心念耳闻”,通过专注一境,培养慈悲心,感应道交,满足众生善愿,乃至临终接引往生净土。
二者虽职能侧重不同,但本质均以“慈悲”为体、“智慧”为用,共同指向众生烦恼的解脱与智慧的圆满,除盖障菩萨更侧重“破障”,为修行扫清障碍;观世音菩萨更侧重“拔苦”,为众生直接施予救度,前者如“开路先锋”,后者如“慈航宝筏”,相辅相成,共同彰显菩萨道的利他精神。
以下为两位菩萨核心特质对比:
维度 | 除盖障菩萨 | 观世音菩萨 |
---|---|---|
核心职能 | 消除烦恼障、所知障,增长智慧 | 拔除众生苦厄,满足善愿,寻声救苦 |
经典依据 |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瑜伽师地论》 | 《法华经·普门品》《大悲咒经》等 |
标志形象 | 金色身,持宝剑、莲花,坐莲花座 | 千手千眼、圣观音、马头观音等多种化现 |
修持法门 | 持诵真言,观想清净相,对治修行障碍 | 持名、持咒,耳根圆通,培养慈悲心 |
救度对象 | 侧重修行者,破除智慧障碍 | 侧重一切众生,尤其苦难众生 |
相关问答FAQs
Q1:除盖障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救度对象有何不同?
A1:除盖障菩萨的救度对象更侧重修行者,尤其是对治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障(贪嗔痴等情绪障碍)和所知障(对佛法真理的认知偏差),帮助修行者扫清障碍,增长定慧,顺利趣入菩提道,而观世音菩萨的救度对象遍及一切众生,无论是否修行,只要遭遇苦厄(如疾病、灾难、恐惧等),至诚称念其名号,皆能感应其慈悲救度,侧重于直接拔除众生的现实痛苦,满足善愿,是“世间众生”的普遍依怙。
Q2:修持除盖障菩萨法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是否可以同时进行?
A2:可以同时进行,二者并无冲突,反而能相辅相成,修持除盖障菩萨法门,可消除修行中的障碍(如昏沉、散乱、邪见等),使心行清净,有助于更深入地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而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通过培养慈悲心与专注力,也能增强对治烦恼的能力,间接辅助除盖障菩萨法门的修行,需要注意的是,修行应以“至诚心”为核心,可根据自身需求侧重某一法门,或交替持诵,不必执着于形式,关键在于心念的专注与利他的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