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还俗”,又称“舍戒”“还俗”,是指僧人(包括沙弥、比丘、比丘尼等)自愿或因特定原因放弃僧籍,恢复世俗身份、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这一行为在佛教历史中存在已久,不同佛教传统(汉传、藏传、南传)对还俗的规定、流程及态度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均围绕“戒律”与“个人意愿”展开,需在符合教义与法律的前提下进行。
还俗的常见原因
还俗并非佛教鼓励的行为,但在特定情况下,僧人可能因个人、家庭或社会原因选择还俗,常见原因包括:
- 个人信仰变化:部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教教义产生疑问,或信仰发生转变,认为自身不适合出家生活。
- 家庭责任:如父母年迈无子女照料、家庭遭遇重大变故需承担经济责任等,佛教允许“孝养父母”为出家前提之一,若家庭与修行冲突,可能选择还俗履行世俗义务。
- 健康或能力限制:部分僧人因身体疾病无法适应寺院清规戒律(如过午不食、长期静坐),或发现自己难以承受修行压力,选择还俗。
- 破戒与被动还俗:若僧人严重违反戒律(如盗戒、淫戒等),经僧团羯磨(会议)表决,可能被“摈斥”而强制还俗,这是一种惩戒措施,非自愿行为。
- 社会环境变化:如战乱、政治运动等外部因素,导致寺院无法正常维持,僧人被迫还俗。
不同佛教传统的还俗流程
佛教各派对还俗的规定基于不同部派的戒律体系,流程存在差异,以下分汉传、藏传、南传佛教具体说明:
(一)汉传佛教还俗流程
汉传佛教主要依据《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还俗需遵循“自愿申请、僧团审核、如法舍戒”的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 提出申请:僧人需向寺院住持或僧团提交书面申请,说明还俗原因(如家庭、健康等),并表明自愿放弃僧籍、遵守世俗法律的意愿。
- 师父与僧团审核:沙弥需剃度师父同意,比丘需经寺院僧团(或僧值师)审核,确认无债务纠纷、未破根本戒,且还俗理由符合佛教“慈悲”与“孝道”精神。
- 举行舍戒仪式:审核通过后,需在僧团前举行“舍戒仪式”,沙弥由师父或戒师为其说“舍戒文”,比丘则需通过“四羯磨法”(僧团表决程序)正式舍戒,象征放弃比丘身份及戒律约束。
- 注销度牒与僧籍:寺院需向当地佛教协会或宗教事务部门提交还俗证明,注销其度牒(古代)或僧籍证明(现代),完成法律身份的转换。
- 交接寺院事务:还俗前需结清个人在寺院的经济往来(如供养款、借款),归还寺院财物(如法器、经书),并处理未完的宗教事务(如经忏法会、法务记录),避免纠纷。
特殊规定:
- 沙弥(未受具足戒者)还俗相对简单,仅需师父同意即可,无需复杂仪式;
- 比丘(受具足戒者)还俗需经僧团表决,因具足戒是“终身戒”,舍戒需公开且正式,以维护戒律尊严。
(二)藏传佛教还俗流程
藏传佛教还俗流程融合了戒律传统与藏区政教合一历史背景,更强调与上师、寺院的协商,具体包括:
- 向上师申请:僧人需首先向自己的剃度上师或寺院堪布(住持)提出申请,说明还俗原因,上师会根据其修行状态、家庭情况给予指导。
- 寺院管理委员会审批:上师同意后,需提交寺院“参尼会议”(僧团管理委员会)审议,审核内容包括是否违反戒律、是否影响寺院声誉等。
- 举行舍戒仪式:审批通过后,由上师或戒师主持仪式,诵经回向,象征与僧团身份的割舍,若为活佛(转世喇嘛),还俗需更高层级宗教人士(如班禅、大活佛)及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因涉及宗教领袖身份的特殊性。
- 办理身份注销:寺院出具还俗证明,报当地宗教事务部门备案,注销僧籍,恢复公民身份。
特殊规定:
- 藏传佛教允许“短期出家”(如夏安居期间出家),此类“出家”本身具有还俗可能性,流程更简化;
- 活佛还俗极为罕见,历史上仅个别案例(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后期被宣布还俗),需政教双方共同认可。
(三)南传佛教还俗流程
南传佛教(上座部)依据《巴利律藏》,还俗流程更注重个人意愿与僧团共识,步骤如下:
- 向僧团声明:僧人需在僧团前公开声明还俗意愿,至少有5名以上比丘在场见证。
- 僧团同意:僧团通过“无声表决”或“口诵表决”方式,确认是否允许其还俗,若无人反对(或多数同意),则视为有效。
- 简单仪式:无需复杂舍戒文,仅需向僧团行礼,表示感恩与告别,即可离开寺院。
- 恢复世俗身份: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的僧人还俗后,自动恢复公民权利,无需额外手续,但需向当地政府登记户籍。
特殊规定:
- 南传佛教允许“临时出家”(如男性一生中短期出家),此类“出家”本就包含还俗预期,流程更灵活;
- 比丘尼(八戒女)还俗需向比丘尼僧团声明,流程比丘简化。
还俗后的影响与注意事项
- 法律身份恢复:还俗后,僧人恢复公民身份,享有婚姻、财产、继承等世俗权利,需按国家法律办理户籍、身份证等手续。
- 社会适应:长期生活在寺院的僧人还俗后,可能面临社会角色转变、心理调适等问题,需主动学习世俗技能(如教育、就业),融入社会。
- 佛教界态度:佛教尊重个人选择,强调“还俗非罪,但需如法”,若因破戒还俗,需反思过错;若因家庭责任还俗,佛教认可“孝道”优先,鼓励还俗后仍行善积德。
- 避免诽谤三宝:还俗后不得因个人恩怨诽谤佛教、僧团或戒律,否则被视为“重罪”,违背佛教“慈悲”精神。
还俗流程对比表
佛教传统 | 申请对象 | 主要条件 | 核心步骤 | 涉及人员 |
---|---|---|---|---|
汉传佛教 | 沙弥、比丘 | 自愿、无破戒、结清寺院事务 | 申请→审核→舍戒仪式→注销僧籍 | 师父、住持、僧团、宗教部门 |
藏传佛教 | 僧人、活佛 | 上师同意、寺院审批、无宗教纠纷 | 申请→上师指导→寺院审议→舍戒仪式→身份注销 | 上师、堪布、管委会、宗教部门 |
南传佛教 | 沙弥、比丘、临时僧 | 自愿、僧团共识 | 公开声明→僧团表决→离开寺院→恢复户籍 | 僧团成员、地方政府 |
相关问答FAQs
Q1:还俗后是否可以再次出家?
A:可以,佛教允许“舍戒”后重新“受戒”,但需满足一定条件:汉传佛教要求舍戒后至少经过3-5年,确认无重大过错,重新履行剃度、受戒程序;藏传佛教需向上师和寺院申请,经考核后重新受戒;南传佛教只需向僧团说明意愿,经同意后可再次出家,但需注意,若因破戒被强制还俗,再次出家难度较大,需通过更严格的戒律审查。
Q2:还俗前需要处理哪些寺院经济事务?
A:还俗前需结清所有与寺院的经济往来,包括:①个人在寺院的借款、预支款;②未完成的供养承诺(如许愿供养但未履行);③借用寺院的财物(如法器、经书、电子设备等)需归还;④若在寺院担任职务(知客、僧值等),需完成工作交接,未结清经济纠纷可能影响还俗审批,甚至引发法律纠纷,需主动与寺院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