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寺庙过堂时念的内容,具体是什么经文或咒语?

寺庙过堂是僧众日常修行的重要环节,“过堂”原指僧侣用餐,取“过斋堂”之意,不仅是为了维持色身,更是借饮食观照心性、培植福报的过程,用餐时的念诵贯穿始终,每一偈、每一句都蕴含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既是修行仪轨,也是心性的观照,这些念诵内容大致可分为供养偈、感恩偈、食存五观偈、结斋偈等部分,共同构成了“食存五观”的修行体系。

寺庙过堂时念的

过堂念诵的核心内容与意义

过堂时的念诵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借饮食之缘修习“正念”与“感恩”,从打板集众开始,到用餐完毕结斋,念诵贯穿始终,引导僧众将日常饮食转化为修行的资粮。

(一)供养偈:福田广种,心系三宝

用餐前,大众需先念诵供养偈,常见的版本为: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法界众生。”

此偈的核心在于“广修供养”,佛教认为,僧众饮食十方信众护持,需将所食之物视为“三宝”与“众生”的福田,念诵供养偈时,心量需扩展至法界,不仅供养现前的三宝(佛、法、僧),更回向给一切六道众生,破除“我执”——饮食非为满足私欲,而是借供养培植福报,成就自他二利。

(二)感恩偈:感念恩德,惜福知恩

供养偈之后,需念诵感恩偈,多为: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供养具足,愿成般若波罗蜜多。”

此偈的“感恩”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感念三宝加持,令僧众得闻正法、修行无碍;其二,感念施主护持,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无信众护持,僧众难以安心办道;其三,感念众生恩,一切饮食源于众生付出(如耕种、收获、运输),需知“饮水思源”,生起惜福之心。

寺庙过堂时念的

(三)食存五观偈:观照心性,转化贪嗔

过堂念诵的核心是“食存五观”,出自《梵网经菩萨戒》,用餐时需观想五种境界,以转化对饮食的贪著,完整的五观偈为:

“计功多少,自忖量: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此偈可拆解为五观:

  1. 计功多少:思量饮食来之不易,从耕种、收获到烹饪,历经众多劳作,需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破除轻慢心。
  2. 自忖体量:审视自身是否真的需要,避免暴饮暴食或挑拣美食,以“知量”为度,调伏色身欲望。
  3. 防心离过:观照用餐时是否生起贪心(爱著美味)、嗔心(厌恶粗食)、痴心(不知节制),需以“正念”守护心念,远离三毒。
  4. 正事良药:将饮食视为疗愈身病的“良药”,而非追求口腹之欲的享受,身体是修行的载体,饮食仅为维持色身,使其堪行正法。
  5. 为成道业:明确用餐的终极目标——为成就无上道业而食,借饮食滋养色身,进而安心修行,最终解脱生死。

五观偈是过堂念诵的“心法”,通过观照将“吃饭”从生理需求升华为修行实践,时刻提醒僧众“心不离道,行不离禅”。

(四)结斋偈:回向功德,普皆供养

用餐完毕,大众需念诵结斋偈,将用餐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饭食已讫,供养毕,愿成佛道,妙法常住。”

“所谓布施,无有尽相,济诸贫苦,饥患众生,愿令众生,心得饱满,安住禅定。”

结斋偈的核心是“回向”,佛教认为,任何善行(包括用餐时的正念)都需回向法界,方能成就“无相功德”,念诵结斋偈时,僧众需发愿:愿此次用餐的功德,不仅利益自身,更令一切众生远离饥馑之苦,心得满足,最终共成佛道。

寺庙过堂时念的

过堂念诵的仪轨流程与心要

过堂念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用餐仪轨紧密结合,形成“威仪具足、正念分明”的修行场景,以下是典型的过堂流程与对应念诵:

流程环节 主要念诵内容 心要
打板集众 无固定念诵,以板声为号(“二板”“三板”示意僧众至斋堂) 令大众收摄身心,放下杂务,以“平等心”赴食
排班入堂 行进中默念“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 以“三业清净”为标准,威仪庠序,不左顾右盼
持碗静候 双手捧碗,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 安住当下,等待起食,不生躁动
供养偈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法界众生” 广发菩提心,心系三宝与众生
感恩偈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转化饮食为法食,生起法喜
食存五观偈 “计功多少,自忖量: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以五观照心,断除贪著,明确修行目标
止静用餐 无固定念诵,以“止静板”示意开始用餐,保持安静,碗筷不触出声响 专注饮食,不语、不视、不听,修“止观”
结斋偈 “饭食已讫,供养毕,愿成佛道,妙法常住” 回向功德,令善根增长,普利众生
回向 念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等回向文 感恩父母、师长、众生、三宝之恩,慈悲济度

过堂念诵的深层内涵:从“吃饭”到“修行”的转化

过堂念诵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最日常的“吃饭”转化为“修行道场”,佛教认为,修行不限于打坐诵经,日常行住坐卧皆可修心,过堂时的念诵,正是借“饮食”这一缘起,修习“正念”“感恩”“慈悲”三心:

  • 正念:通过“食存五观”,时刻观照心念是否被贪欲、嗔恨所染,保持“念兹在兹”,不被外境转。
  • 感恩:念诵感恩偈时,生起对三宝、施主、众生的感恩心,破除“我执”,明白“众生皆具佛性”,一切福报源于共业。
  • 慈悲:供养偈与结斋偈均以“一切众生”为对象,将个人饮食的功德回向法界,修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量与法界相应。

相关问答FAQs

Q1:过堂时为什么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
A:过堂是僧众修行的“道场”,保持安静是为了“收摄六根”,避免因交谈而散乱心念,佛教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易被外境所转(如视美食生贪、听闲话生嗔),止静用餐可令大众专注于“食存五观”,将饮食转化为修行的资粮,安静也是对他人(包括施主、僧众)的尊重,体现“威仪寂静”的修行形象。

Q2:普通人可以在家模仿寺庙过堂的念诵和仪式吗?
A:完全可以,寺庙过堂的核心是“借食修心”,普通人若能在家中模仿,有助于培养感恩、惜福、专注的习惯,具体可简化为:用餐前双手合十,默念“感恩所有付出,愿此食滋养色身,助力修行”;用餐时细嚼慢咽,观想食物来之不易,不挑拣、不浪费;用餐后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无需完全照搬寺院仪轨,关键是抓住“正念”与“感恩”的心要,将日常饮食转化为修行契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