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藏佛岳法师藏佛岳之名蕴含何种修行深意与佛法智慧?

藏佛岳法师,法号慧光,俗姓张,1935年出生于四川康定藏汉杂居的佛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融文化,少年时常随父辈前往附近的康定寺与汉地禅院参学,在诵经与禅修中萌生出家之志,1952年,他依止康定寺贡噶活佛剃度出家,法号“藏佛岳”,寓意“藏汉佛法交融之岳”,此后一生致力于汉藏佛教文化的沟通与弘扬,成为连接两大佛教体系的重要桥梁。

藏佛岳法师

法师的修行历程兼具藏传佛教的密法实修与汉传佛教的教义研习,1956年,他远赴西藏拉萨,进入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色拉寺学习五部大论,系统因明、中观、俱舍等显教经典,并以优异成绩获得“拉让巴”格西学位,1962年,为求更深密法传承,他赴青海塔尔寺,依止夏嘎巴大师修习大手印、那若六法等宁玛派密法,完成三年闭关实修,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显密圆融、禅密合一”的思想根基,也为日后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980年后,随着宗教政策恢复,藏佛岳法师开始活跃于汉藏两地弘法舞台,他在四川成都创办“藏佛岳法师弘法中心”,定期开设汉藏佛教经典讲座,用双语讲解《心经》《金刚经》《入菩萨行论》等核心经典,强调“汉传佛教的‘明心见性’与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本无二致,皆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之方便”,为促进汉藏僧俗交流,他发起“汉藏佛教学术研讨会”,邀请汉地高僧与藏传活佛共同探讨“佛教与现代文明”“生态保护与佛教慈悲”等议题,推动两地佛教界在教义阐释与社会服务上的深度合作。

法师的弘事业不仅限于讲经说法,更注重实践与教育,1990年,他在康定县建立“藏佛岳佛学院”,招收汉藏两地僧青年,课程兼顾汉传禅修与藏传密法,培养出一批兼具汉藏佛教素养的弘法人才,学院还设立“藏汉文化图书馆”,收藏汉文大藏经、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及各类佛教文献,成为研究汉藏佛教文化的重要基地,他常年组织僧俗信众参与助学、医疗救助等慈善活动,深入甘孜、阿坝等偏远地区,为贫困学生捐赠物资,为藏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践行“人间佛教”精神,将佛法慈悲融入社会关怀。

在思想体系上,藏佛岳法师提出“三圆融”理念:一是教理圆融,认为汉传佛教的“教、禅、净”与藏传佛教的“显、密、行”皆为佛陀一代时教之不同开显,应相互尊重、融会贯通;二是修行圆融,主张“止观双运,禅密结合”,既以汉传禅观修止,又以藏传密法提升证悟;三是文化圆融,倡导“汉藏一家,和合共生”,通过佛教文化促进民族理解与团结,他常说:“佛法如水,民族如器,水能载舟,亦能润物,唯有交融,方能普济。”

藏佛岳法师

法师的弘法足迹遍及国内外,曾受邀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讲学,用双语介绍汉藏佛教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认识,其著作《藏汉佛教心要》《显密圆融论》《人间佛教实践录》等,被译成英、藏、汉等多种文字,影响深远,他常说:“佛法不是博物馆的古董,而是活在生活中智慧。”这种贴近众生的弘法风格,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信众都能从中受益。

以下为藏佛岳法师弘法事业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52年 依止康定寺贡噶活佛剃度出家,法号藏佛岳
1956-1962年 入西藏色拉寺学习,获“拉让巴”格西学位
1962-1965年 青海塔尔寺依止夏嘎巴大师修习宁玛派密法,完成三年闭关
1980年 在成都创办“藏佛岳法师弘法中心”
1990年 建立康定“藏佛岳佛学院”,设立藏汉文化图书馆
2000年 发起首届“汉藏佛教学术研讨会”
2010年后 赴多国弘法,著作《显密圆融论》获国际佛学奖

藏佛岳法师的一生,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缩影,是佛法与社会关怀结合的典范,他以“和合共生”为理念,以“实修弘法”为使命,不仅为佛教界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更为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法师圆寂于康定寺,信众为其建塔供奉,其“显密圆融、慈悲济世”的精神,仍继续指引着后学修行之路。

相关问答FAQs

藏佛岳法师

问:藏佛岳法师提出的“显密圆融”对现代学佛者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答:藏佛岳法师的“显密圆融”强调汉传佛教的教义研习与藏传佛教的实修密法相结合,对现代学佛者有三方面指导:其一,破除宗派壁垒,避免“唯显无密”或“唯密无显”的偏执,主张以显教教理指导密修,以密法实证深化显教理解;其二,适应现代生活节奏,提倡“日常即修行”,将汉传禅观的“观照当下”与藏传密法的“转化烦恼”融入工作生活,解决现代人焦虑、浮躁等问题;其三,促进跨文化学佛,帮助汉地信众理解藏传佛教的次第修持,也引导藏地僧众吸收汉传佛教的教义体系,实现“佛法无界,普利群生”。

问:藏佛岳法师为何特别重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这对佛教发展有何影响?
答:法师重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根源在于他成长于藏汉杂居的文化环境,深刻认识到两大佛教体系虽语言、仪轨有别,但核心教义(如缘起性空、慈悲喜舍)高度一致,他认为,汉传佛教的“人间化”实践与藏传佛教的“系统化”传承可互补:汉地佛教在弘法方式上贴近生活,藏传佛教在修行次第上严谨完整,交流能避免双方陷入“形式化”或“神秘化”的误区,对佛教发展而言,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汉藏佛教的文化内涵,更推动了佛教的全球化传播——汉传禅宗与藏传密法在西方的融合,正是基于汉藏文化交流的成果,使佛教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精神纽带。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