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法师,俗名张顺华,1968年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普通农家,自幼便对佛学抱有浓厚兴趣,年少时,他常随长辈寺院进香,在晨钟暮鼓中体悟到内心的宁静,埋下向佛的种子,1990年,22岁的他于普陀山慧济寺礼上悟下道长老剃度出家,法号“行一”,取“持戒第一、精进第一”之意,寓意以初心践行佛法,一生向善,出家后,他先后于福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深造,精研《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兼修禅、净、律,为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浙江佛教界的中坚力量,行一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不离世间,主张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引导信众在家庭、职场中修行,他常说:“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解决烦恼的智慧。”住持台州广化寺以来,他带领僧众恢复古刹、建设道场,不仅将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修葺一新,更将其打造成集修行、教育、慈善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内开设“行一讲堂”,每周举办讲经法会,内容涵盖经典解读、人生智慧、心理健康等,吸引众多信众与市民参与,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在法师深入浅出的开示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慈善公益方面,行一法师始终秉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将佛法中的慈悲心转化为实际行动,2008年,他发起成立“台州广化寺慈善基金会”,这是浙江省较早由寺院发起的慈善组织之一,主要面向贫困学子、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开展帮扶,十余年来,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超千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人次,援建希望小学3所,建立“爱心养老院”2所,并在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组织救援,法师常说:“慈善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唤醒每个人内心的慈悲。”他不仅带头捐款,更鼓励信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形成“以慈善修心,以利他践行”的良好氛围。
禅修教育是行一法师弘法事业的另一重要支柱,他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禅修是让心灵回归宁静的有效途径,2015年,广化寺设立“行一禅修中心”,定期举办短期禅修营,内容包括止观坐禅、行禅、茶禅、抄经等,让参与者体验“活在当下”的禅意生活,禅修营不设门槛,面向社会开放,至今已举办百余期,参与者涵盖职场人士、大学生、家庭主妇等不同群体,许多学员反馈,通过禅修学会了与情绪相处,找到了内心的力量,法师还特别重视青少年禅修,开设“少年禅夏营”,通过游戏、故事、体验式教学,引导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佛法的智慧,培养专注力与同理心。
行一法师的影响力早已超出寺院,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他受邀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人文导师”,为青年学子开设讲座,探讨“佛法与现代人生”“科技时代的心灵守护”等话题,用古老的智慧回应现代社会的困惑,他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推动佛教艺术与地方文化结合,如组织“佛教书画展”“梵音音乐会”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因其弘法与慈善贡献,法师先后荣获“浙江省佛教先进个人”“台州慈善楷模”等称号,但他始终淡泊名利,常以“初心如磐,利他为本”自勉,践行着一位出家人的使命与担当。
行一法师重要弘法与慈善纪事
时间 | 事件 | 与影响 |
---|---|---|
1990年 | 于普陀山出家 | 礼上悟下道长老剃度,法号“行一”,开启修行之路。 |
2005年 | 住持台州广化寺 | 带领僧众修复古刹,重建殿堂,恢复宗教活动。 |
2008年 | 成立广化寺慈善基金会 | 开展助学、助老、救灾等公益,累计帮扶超万人次。 |
2015年 | 设立“行一禅修中心” | 举办短期禅修营,面向社会推广生活禅,参与人数超万人。 |
2020年 | 疫情期间发起“抗疫专项捐赠” | 组织捐赠口罩、防护服等物资,捐款捐物超300万元。 |
相关问答FAQs
问:行一法师的禅修理念对现代人有哪些具体启示?
答:行一法师的禅修理念核心是“生活禅”,即“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认为,现代人不必脱离世俗去寻找宁静,而是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培养专注与觉察,比如工作时全神贯注、吃饭时细嚼慢咽、与人交流时用心倾听,这些都是禅修的体现,他强调“观照当下”,当焦虑、烦恼生起时,不逃避、不评判,只是如实地观察它,让情绪自然流过,这种理念能帮助现代人摆脱过去的懊悔与未来的担忧,在每一个当下找到内心的平静,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问:行一法师如何将佛教慈善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
答:行一法师的慈善事业注重“精准化”与“持续性”,紧密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实际困境,如贫困学子的学费、孤寡老人的照料、残障人士的康复等,通过实地调研确定帮扶对象,确保善款用在刀刃上;他强调“授人以渔”,不仅提供物质帮助,更注重赋能,比如为贫困家庭提供技能培训,为乡村学校开设“行一课堂”,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他善于运用现代公益模式,如线上募款、志愿者管理,让慈善更透明、高效,同时带动更多人参与,形成“人人可慈善”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