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智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现任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方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积极的弘法实践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佛教传承与现代弘法领域均具有重要影响,他不仅致力于戒律的弘扬与修行的实践,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
传智法师俗姓张,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佛法,少年时期便对“生死”“苦乐”等人生根本问题生起深切思考,青年时期,他于苏州西园寺依止著名高僧安上大和尚剃度出家,法名“传智”,取“传承智慧”之意,出家后,他先后进入福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戒律、唯识、中观等佛教经典,师从太虚大师弟子明真长老等大德,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他常言:“佛法非文字游戏,乃解脱之津梁,需解行并进,方得受用。”在修行中,他严持戒律,每日坚持早晚功课、坐禅、持名念佛,尤其注重“在生活中修行”,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会贯通,倡导“行住坐卧皆是禅境”,为信众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
作为西园寺方丈,传智法师的弘法事业涵盖讲经教学、文化推广、慈善公益等多个维度,他常住西园寺,定期举办“西园讲坛”,深入浅出阐释《法华经》《阿弥陀经》《楞严经》等核心经典,用现代人的语言解读佛法义理,例如将“缘起性空”与量子力学、生态保护等现代议题结合,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他重视僧伽教育,2005年主持恢复戒幢佛学院,亲自讲授《四分律》《瑜伽师地论》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弘法能力的年轻僧才,其中多人已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在文化传播方面,他推动成立“西园寺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出版《西园寺志》《弘一大师书信集》等典籍,并创办“西园弘法”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佛法开示延伸至线上,单场直播观看量常超10万人次,让正信佛法突破时空限制,惠及更多大众。
慈善公益是传智法师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2008年,他发起成立“西园寺慈善基金会”,聚焦助学、助老、救灾、临终关怀四大领域,十余年来,基金会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超5000人次,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超3万人次,在汶川地震、河南暴雨等灾害中紧急捐赠物资价值逾千万元,尤为特别的是,他推动成立“临终关怀志愿者团队”,组织受过专业培训的义工为重症患者提供心灵疏导、助念往生等服务,帮助临终者化解恐惧、安详离世,家属感慨:“法师让‘死亡’不再是冰冷的话题,而是充满温暖的告别。”这些实践充分彰显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也让社会看到佛教积极入世的价值。
传智法师的思想以“戒为根本,慧为导首”为核心,强调“持戒是修行的基石,智慧是解脱的明灯”,他融合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提出“佛教现代化不是改变教义,而是契理契机地诠释教义”,在禅净关系上,他主张“禅净双修,万善庄严”,认为禅宗的“直指人心”与净土宗的“持名待归”皆是接引众生的善巧,应根据根器选择适合的法门,针对现代社会“焦虑”“内卷”等问题,他倡导“心灵环保”,鼓励大众通过“简化欲望、专注当下、感恩惜福”来调节身心,曾在开示中说:“物质的丰富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唯有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多年来,传智法师的弘法实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获“江苏省宗教界先进个人”“苏州市慈善之星”等荣誉,但始终淡泊名利,常以“惭愧僧”自居,将所有成就归功于三宝加持与大众护持,他常说:“出家的意义,不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份悲愿,贯穿于他弘法利生的每一个细节,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一盏明灯。
传智法师主要弘法项目一览
项目名称 | 启动时间 | 与成果 |
---|---|---|
戒幢佛学院 | 2005年 | 培养僧才,开设戒律、教理、禅修等课程,已毕业学僧120余人,其中30余人任寺院知客、监院等职。 |
“西园讲坛” | 2010年 | 每周六面向信众开示,主题涵盖佛法义理、心理健康、家庭伦理等,累计举办超600场,受众超10万人次。 |
“临终关怀”项目 | 2015年 | 组建50人专业志愿者团队,为重症患者提供心灵疏导、助念往生服务,累计服务对象2500余人次。 |
线上弘法平台 | 2020年 | 开设视频号、直播间,每周三晚直播讲经,单场最高观看量15万,出版《传智法师开示录》等书籍8种。 |
FAQs:
问:传智法师如何理解“生活即修行”?这对现代人的忙碌生活有何具体指导意义?
答:传智法师认为,“生活即修行”的核心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知,在觉知中践行佛法”,他强调,不必刻意远离生活去寻找“修行场景”,日常的吃饭、工作、待人接物皆是道场,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不分别好坏,是“食存五观”的修行;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敷衍懈怠,是“敬业修行”;遇到他人误解时,不急于辩解,而是观照内心是否生起嗔恨,是“忍辱修行”,对现代人而言,他建议每天抽出10分钟“静观呼吸”,培养专注力;遇到烦恼时,用“因缘观”思考“这件事为何发生”,而非陷入情绪,他常说:“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把生活过成修行,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这才是真正的‘人间佛教’。”
问:面对部分年轻人对佛教“迷信”“过时”的误解,传智法师在弘法中采取了哪些方式来传递正信?
答:针对这类误解,传智法师主要通过“三破三立”来传递正信:一是“破文字执,立义理真”,讲经时避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现代科学、心理学等解读佛经,例如用“量子纠缠”比喻“缘起性空”,用“认知行为疗法”解释“万法唯识”,让年轻人理解佛法的理性与智慧;二是“破形式化,立实践化”,鼓励年轻人将佛法转化为生活能力,比如用“慈悲心”处理人际关系,用“无常观”面对挫折,而非烧香拜佛求福报;三是“破封闭性,立开放性”,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举办“科学与佛学”对话论坛,邀请哲学家、心理学家参与讨论,展现佛教与现代文明的兼容性,他常说:“佛教不是迷信,是对生命真相的探索;不是过时,而是能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困惑,只要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方式,正信佛法自然会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