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附近的菩萨庙

清晨六点,巷口的老槐树下还挂着露珠,附近的菩萨庙里已经飘出淡淡的檀香味,推开斑驳的木门,几位老人正对着殿上的蒲团跪拜,香炉里的香火青烟袅袅,混着晨光,在雕花的窗棂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这座藏在社区一角的菩萨庙,没有恢弘的气派,却像一位沉默的长者,看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烟火与信仰。

附近的菩萨庙

庙宇的碑文记载,这座菩萨庙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相传当时村中瘟疫横行,一位游方僧人路过,村民在其指点下建庙供奉观音菩萨,瘟疫竟渐渐平息,此后,庙宇几经修缮,光绪年间的一次重修留下了檐角的石雕,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自发集资重塑了金身,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飞檐斗拱样式,老人们说,庙里的那口古井,是建庙时同挖的,井水清甜,从前干旱时,全村人都来此取水,如今虽通了自来水,仍有老人坚持用井水煮茶,说“有庙的味儿”。

庙宇坐北朝南,青瓦白墙,占地约三百平方米,由山门、大雄宝殿、偏殿三部分组成,山门上方悬着一块木匾,“慈云普覆”四个鎏金大字虽有些斑驳,却笔力遒劲,山门两侧是哼哈二将的泥塑,彩绘虽已褪色,但怒目圆睁的神态依旧威严,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歇山顶式设计,屋檐四角翘起,挂着铜铃,风一吹便叮当作响,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观音像,身高两米有余,贴金身,莲花座,两侧是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怒目金刚,都是清代工匠的作品,偏殿较小,供奉着土地公和财神,香炉旁常放着村民供奉的水果、糕点,供品旁的小本子上,有人写着“生意兴隆”,有人写着“阖家平安”,字迹歪歪扭扭,却满是真诚。

建筑名称 位置 供奉对象 象征意义 特色
山门 庙宇最南端 哼哈二将 驱邪避凶 木雕彩绘,“慈云普覆”匾额
大雄宝殿 庙宇中心 千手观音、十八罗汉 慈悲救苦、护法佑民 清代贴金佛像,歇山顶建筑
偏殿 大雄宝殿东侧 土地公、财神 守护一方、招财进宝 供品记录本,村民自发供奉

庙里的香火从不间断,清晨六点到八点,是老人的“早课”,他们带着蒲团,点上三炷香,轻声念着经文,偶尔抬头看看观音像,眼里满是平静,初一、十五是香火最旺的日子,凌晨三四点就有人来排队,求平安、求子、求学业,香炉里的香灰堆得老高,庙祝会及时清理,防止火灾,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出家日),庙里会举办三天庙会,附近的小商贩摆起摊位,卖糖葫芦、棉花糖、手工香囊,孩子们在庙前的空地上跑跳,老人们则聚在一起聊家常,庙会成了社区的“节日”,除了宗教活动,庙里还有“爱心粥摊”,每月初一和十五,志愿者们会用庙里的井水熬粥,免费送给环卫工人和独居老人,热腾腾的粥里,不仅有米香,还有邻里间的温情。

附近的菩萨庙

菩萨庙早已不只是一座庙宇,它是社区的“精神地标”,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会先来庙里上香,求个“顺顺利利”;孩子考上大学,家长会带着录取通知书来还愿,在庙前的古树上系上红丝带;邻里间有了矛盾,老人会约着在庙门口的石凳上聊天,“心平气和了,气就顺了”,庙里的那棵百年古槐,树干上系满了红布条,每一根都代表一个心愿,风吹过时,布条飘扬,像是在回应着人们的祈盼,村里的小孩从小跟着长辈来庙里,耳濡目染,学会了“与人为善”,学会了“感恩”,这座庙,用最朴素的信仰,维系着社区的和谐,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根。

菩萨庙藏在居民区里,周边是低矮的平房,几家小卖部门口挂着红灯笼,和庙里的香火相映成趣,庙前有一口池塘,夏天开满了荷花,孩子们在池塘边捉小鱼,老人坐在柳树下钓鱼,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庙的东侧是一片小广场,傍晚时分,大妈们跳着广场舞,孩子们滑着轮滑,笑声传得很远,庙西侧的巷子里,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面馆,老板说:“庙里香火旺,我这生意也好,来上香的,顺道来吃碗面,图个吉利。”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附近的菩萨庙可以随意参观吗?
解答:菩萨庙对公众免费开放,每日开放时间为6:00-18:00,参观时请保持安静,不随意触碰佛像、供品和文物,不使用闪光灯拍照,尊重宗教习俗,若需参加法会或庙会活动,可提前关注庙门口的通知或询问庙祝。

附近的菩萨庙

问题2:菩萨庙的香火钱会用于哪些方面?
解答:香火钱主要用于庙宇日常维护(如修缮、清洁)、佛像保养、香烛供品采购以及慈善活动(如爱心粥摊、资助困难老人),庙里设有公示栏,定期公示香火收支明细,接受村民和信众监督,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得透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