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扬州能度法师,一代高僧有何弘法传奇与扬州影响?

扬州,这座浸润着千年运河水韵的古城,自古便是文教鼎盛、宗教交融之地,佛教在这里生根发芽,历经沧桑而愈发枝繁叶茂,而能度法师正是当代扬州佛教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圭臬,在修行弘法、文化传承、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深耕不辍,为扬州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力量。

扬州 能度法师

能度法师的成长轨迹,与扬州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他出生于扬州郊外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受古城风物浸润,对传统文化怀有天然亲近,少年时期,因家中长辈信佛,他常随出入寺庙,目睹僧众晨钟暮课的庄严,耳闻梵呗经声的悠远,一颗向道之心悄然萌发,十八岁那年,他毅然辞别俗世,前往扬州大明寺礼上 下真 禅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能度”——“能”者,“解行并进,自利利他”之意;“度”者,“普度众生,同登彼岸”之愿,这个名字,既是他一生的修行准则,也是他弘法事业的初心注脚。

出家后,能度法师先在大明寺苦修五年,深入经藏,持戒精严,他深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求更深法义,又远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浙江普陀山佛学院等地参学,依止界诠法师、慧觉法师等大德亲近修学,系统研习《华严经》《法华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在禅观与教理上均打下坚实基础,多年的闭关参学与讲经实践,让他逐渐形成了“以戒为根、以慧为导、以净为归”的弘法风格,强调“佛法不离生活,修行即在当下”,主张将佛教智慧融入日常,引导信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

2005年,能度法师受扬州佛教协会及四众弟子礼请,出任扬州文峰寺住持,文峰寺始建于明代,是扬州历史悠名的古刹之一,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至21世纪初已显破败,能度法师入主后,以“修复道场、传承文化、净化人心”为己任,启动了全面修复工程,他亲自勘察古建风貌,查阅史料文献,力求在修复中保持明代古建的原有格局与艺术特色,从山门殿的重建到大雄宝殿的落成,从佛像的装金到园林的整治,十余年间,文峰寺焕然新生:飞檐翘角的殿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园林曲径通幽,晨钟暮鼓中重现“古刹春风”的盛景,如今的文峰寺,不仅是扬州城东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展示扬州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寺院管理中,能度法师倡导“人间佛教”思想,注重僧才培养与信众教育,他创办“文峰寺佛学讲堂”,每周六开设“智慧人生”公益讲座,邀请佛学专家、高僧大德为信众及市民解读经典、启迪心智;设立“青年学佛小组”,组织年轻僧人及居士学习佛法、交流心得,培养了一批兼具信仰与学识的佛教人才,他还推动寺院与现代社会接轨,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开设“云听法”栏目,让更多人通过网络接触正法,感受佛教智慧的魅力。

能度法师始终认为,佛教不仅是信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扬州作为“淮左名都”,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鉴真东渡、史公护法等故事流传千古,他立足本土,致力于挖掘扬州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先后发起“扬州佛教文化研讨会”“鉴真精神与当代社会”等系列活动,邀请学者、僧俗共话佛教与扬州历史、文化的渊源。

扬州 能度法师

为让佛教文化贴近生活,能度法师还推动文峰寺举办“佛教文化艺术节”,通过书法绘画展、梵呗音乐会、素食文化体验等形式,让市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佛教文化的慈悲与智慧。“扬州佛教素食”已成为一大亮点——寺院素菜馆以“清净、健康、慈悲”为理念,将扬州传统烹饪技艺与佛教素食文化相结合,开发出“扬州炒饭素版”“文峰素鹅”等特色菜品,既保留了淮扬菜的精致,又传递了“护生惜福”的理念,深受市民与游客喜爱,他还组织编撰《扬州文峰寺志》《扬州佛教文化拾遗》等书籍,为扬州佛教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珍贵史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能度法师始终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社会公益紧密结合,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他发起成立“文峰寺慈善功德会”,带领四众弟子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助医、救灾赈灾等公益活动十余年,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都会带领僧众走进社区、养老院、福利院,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生活物资与温暖关怀;每年高考期间,文峰寺都会设立“爱心护考点”,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免费饮用水、遮阳棚及休息场所;针对贫困地区学生,慈善功德会连续十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能度法师第一时间带领寺院关闭场所、暂停活动,并个人捐赠1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同时组织僧众制作“防疫中药包”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与一线工作者,他常说:“慈善不是作秀,而是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落实在每一个行动中。”多年来,他的公益足迹遍布扬州及周边地区,累计捐赠款物超百万元,用行动诠释了佛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大乘精神。

能度法师的弘法事业与社会贡献,得到了佛教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曾多次当选为扬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并荣获“扬州市宗教界公益之星”“江苏省佛教界先进个人”等称号,然而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常以“惭愧僧”自居,将所有成就归功于三宝加被与大众护持,如今的他,仍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带领僧众早课诵经,白天处理寺院事务、接待信众、讲经说法,夜晚则在灯下研读经典、撰写心得,过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简朴修行生活。

能度法师常说:“扬州是我的根,佛教是我的命,我愿以残躯微力,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传递佛法的慈悲与智慧,让更多人因佛法而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幸福。”这份初心,数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在他的带领下,扬州文峰寺已成为一座兼具宗教功能、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特色的现代化道场,而他本人,也以一位当代高僧的风骨与情怀,续写着扬州佛教新的篇章。

扬州 能度法师

相关问答FAQs

Q1:能度法师的弘法理念是什么?他的讲经风格有何特点?
A:能度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佛教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引导信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他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困惑与心灵需求,用生动的故事、贴切的比喻阐释经典深意,避免晦涩的学术化表达,注重“解行并进”——不仅让听众明白佛理,更引导其在生活中践行,在讲解《金刚经》时,他会结合职场中的“得失心”、家庭中的“矛盾化解”等实际问题,说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当代意义,让听众感受到佛法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价值。

Q2:能度法师在扬州佛教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对扬州有何影响?
A:能度法师在扬州佛教文化传承方面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修复古刹、保护文物,如主持文峰寺的全面修复,恢复了明代古建风貌,使千年道场重现生机;二是挖掘本土佛教文化,举办“扬州佛教文化研讨会”“鉴真精神与当代社会”等活动,编撰《扬州文峰寺志》等书籍,系统梳理扬州佛教历史文脉;三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佛教文化艺术节”“素食文化体验”“云听法”等贴近生活的活动,让佛教文化走进大众,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扬州佛教文化遗产,更激活了其当代生命力,提升了扬州作为“佛教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增强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