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智谕法师解心经,如何以般若智慧照见生命实相?

智谕法师作为近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修行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心经》,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使“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他对《心经》的解读,既坚守经典本义,又融入自身实修体悟,尤其强调“破相显性”与“生活禅”的结合,为修行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路径。

智谕法师-心经

智谕法师常言:“《心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佛陀四十九年说法的浓缩,是般若思想的精髓。”他认为,学习《心经》首先要破除对“文字相”的执着——经文是渡河的筏子,而非究竟真理,他曾以“指月之指”作喻:“手指指向月亮,若执着于手指,便不见月亮;若执着于《心经》的文字,便难以领会背后的实相。”他倡导“离文字相,但依法修”,鼓励修行者在诵经、解经的同时,通过观照自心体认“空性”。

在讲解“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时,智谕法师特别强调“照见”二字的实践意义。“照”如明镜鉴物,不迎不送,不即不离;“见”是亲证,非思量分别,他指出,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构成凡夫“我执”的根基,众生因执着五蕴为实有,而生起贪嗔痴烦恼,所谓“皆空”,并非否定五蕴的现象存在,而是说五蕴的本质是“缘起性空”——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他以“如梦如幻”比喻:“我们见到的山川草木、喜怒哀乐,如同梦境中的景象,虽有显现,却无实体,若能如是观照,便不会被外境所转。”

为帮助修行者理解“空性”,智谕法师曾用表格对比“凡夫见”与“菩萨见”的差异:

执着对象 凡夫认知(有我执法执) 菩萨认知(缘起性空) 烦恼表现
色蕴(物质) 认为身体、外境实有,为“我”所有 知色蕴是地水火风缘起,如泡沫如阳焰 对身体的贪爱(色欲)、对外境的占有欲
受蕴(感受) 执苦受为“苦”,乐受为“乐”,舍受为“平”,生起好恶 知受蕴是因缘生灭,如露如电,如刀上蜜 对乐受的贪求、对苦受的厌离
想蕴(概念) 执着于名称、概念为实义,如“好人”“坏人” 知想蕴是心之分别,如虚空幻化 以标签分别人我,产生是非对立
行蕴(造作) 认为“我”在造作,有“能造”与“所造” 知行蕴是刹那生灭的心行,如流水不断 对“功业”的执着,对“得失”的计较
识蕴(了别) 执“识”为“我”,认为“我”能见闻觉知 知识蕴是如如不动的觉性随缘显现 被“妄识”牵引,心随境转

他指出,破除五蕴的执着,并非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打破“我执”的妄念,正如智谕法师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分别‘我在吃饭’、‘我在睡觉’,便是照见五蕴皆空。”这种“平常心是道”的修行,正是《心经》在生活中的落地。

智谕法师-心经

对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核心句,智谕法师从“体用不二”的角度阐释:“色”是现象(用),“空”是本质(体),现象与本质一如,并非对立,他以“水与波”作喻:“水的本体是湿性,波的显现是水的动相;湿性不碍波相,波相不离湿性,同样,空性不碍缘起,缘起即是空性。”他认为,现代人常因“分别心”而割裂“空”与“有”,要么执着于“有”而患得患失,要么误解“空”而消极避世,实则《心经》的智慧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在缘起的现象中体认空性,在空性的观照中善缘起。

在“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修行次第上,智谕法师强调“破障”与“证真”的过程。“挂碍”源于“我执”与“法执”——执着于“我”的得失,执着于“法”的是非,他提出“三破三离”的修行方法:破“我相”,离“能所对立”;破“人相”,离“分别好恶”;破“寿者相”,离“常见断见”,通过观照自心的生灭,逐渐放下对“我”的执着,便能“心无挂碍”,而“无恐怖”并非没有恐惧,而是不被恐惧所缚——如遇危险时,凡夫因执着“我”的安危而恐惧,菩萨知“五蕴皆空”,恐惧亦如梦幻,故能“无畏布施”。

智谕法师特别注重《心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他曾说:“《心经》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解决烦恼的良方。”面对工作压力,可观照“压力”是缘起法,无自性,如云聚云散;面对人际矛盾,可观照“对方”是五蕴和合,如镜像般虚幻,从而放下嗔恨;面对生死大事,可体认“生死”是心念的刹那生灭,如昼夜更替,从而超越恐惧,这种“生活禅”的修行,让《心经》的智慧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生命智慧。

相关问答FAQs

智谕法师-心经

Q1:有人认为“五蕴皆空”意味着否定现实世界,认为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智谕法师如何回应这种误解?
A:智谕法师指出,这种误解源于对“空”的片面理解。“五蕴皆空”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破除对“自性”的执着,如同“空性”不碍“缘起”,现实世界的因果、善恶、努力都是缘起法,丝毫不空,农民种田,因种故有果,这是“缘起”;但田地、种子、果实本身无固定不变的“自性”,这是“性空”,努力并非没有意义,而是意义不在于“永恒的成果”,而在于“当下的觉照”——努力时尽心尽力,结果时随缘放下,不被成败所缚,正如智谕法师所言:“精进努力是‘妙有’,放下执着是‘真空’,真空妙有,方为般若正见。”

Q2:智谕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如何与《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结合?具体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A:“生活禅”的核心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心经》的观照融入日常的起心动念,具体实践可从三方面入手:

  1. 观照当下:吃饭时,知道“我在吃饭”,但不分别“这是好饭”“这是坏饭”,只觉知食物的色香味与身体的感受;工作时,专注任务,不执着“我要成功”“我会失败”,只问“当下该做什么”。
  2. 觉察烦恼:当贪嗔痴心生起时,不压抑、不跟随,而是用《心经》的智慧观照:这个念头从何而来?是“我执”在作祟吗?它的本质是什么?如同看云飘过,不迎不送,念头自会消散。
  3. 善用缘起: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故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遇顺境,知是因缘暂聚,不生傲慢;遇逆境,知是因缘成熟,不生抱怨,反而借境炼心,智谕法师常说:“行住坐卧皆是禅,举手投足总关情——将《心经》的智慧融入每一个当下,便是最好的生活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