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至尊法师讲公案,公案奥秘究竟该如何参透?

在禅宗传承中,“公案”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学人心灵的迷障;又如同一把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所谓“至尊法师讲公案”,并非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以心传心、以法接引的深邃修行,法师作为“至尊”,并非因地位尊贵,而是因其已彻见本性,能以祖师心灯照破学人无明,在机锋棒喝间直指人心,让学人于“无义味语”中顿悟本自具足的佛性。

至尊法师讲公案

公案的内涵与起源:从“古则”到“公案”的演变

公案的梵文原意指“案卷”,在禅宗中特指古代祖师言行、机锋问答、特殊事迹等具有“超越性”的典范,其起源可追溯至菩提达摩东传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宗旨,强调以心印心,早期禅宗并无“公案”之名,祖师们的言行被弟子记录为“古则”,如“二入四行”“达摩安心”等,作为修行的参照。

至唐代,六祖惠能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风由“渐修”转向“顿悟”,祖师们的机锋问答逐渐成为接引学人的核心工具,宋代以后,禅宗将历代祖师的典型事迹、公案汇编成册,如《碧岩录》《从容录》《无门关》等,“公案”正式成为禅宗特有的教学方法,这些公案并非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是“无理路可循”的“活水源泉”,旨在打破学人分别执着,让其超越语言思维,契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

至尊法师讲公案的核心方法:离言绝相,直指本心

至尊法师讲公案,绝非“解公案”或“说公案”,而是“活公案”——法师自身已与公案融为一体,其言行举止皆是公案的延伸,其核心方法可概括为“三昧”:

机锋棒喝,破除知见执

禅宗公案中充满看似“不合逻辑”的机锋问答,如“风动幡动”公案:惠能闻僧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此非哲学辩论,而是破除外相执着,直指“能闻之心”才是根本,法师讲此公案时,不会逐字解释,而是可能突然喝问:“你此刻心在何处?”或以动作示意(如敲桌、指心),让学人从“思辨”中抽离,直接体验“心动”的当下。

至尊法师讲公案

应病与药,随机接引

法师接引学人如医生治病,需“应病与药”,如“赵州吃茶去”公案:僧问“如何是禅”,赵州曰“吃茶去”;又问,赵州仍曰“吃茶去”,看似简单,实则是破除学人对“禅”的概念执着——禅不在玄远,而在日常吃饭喝茶的“平常心”,若学人执着“禅需打坐参究”,法师可能让其去扫地;若学人执着“开悟是神秘体验”,法师可能呵斥“迷头认影”,公案没有固定答案,法师根据学人根基,以“无门为门”,让其放下“求法心”,方能见法。

死中求活,疑情参究

法师常鼓励学人以“疑情”参公案,即“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念佛是谁”公案,并非真的要找到“念佛者”,而是通过“谁在念佛”的疑情,打破“能念所念”的二元对立,法师会引导学人将疑情贯穿行住坐卧,如古人所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疑情到极处,如“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便能契入“桶底脱落”的境界——公案不再是“公案”,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

经典公案解析与法师引导

为更直观理解至尊法师讲公案的方式,以下列举三则经典公案及其可能的引导逻辑:

公案名称 原文/背景 法师可能的引导方式 开悟要点
南泉斩猫 南泉和尚因两僧争猫,曰:“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赵州脱鞋而出,南泉斩猫,赵州后举:“若道得,即未脱鞋时道得;若道不得,即今斩也。” 问学人:“若你在场,如何脱鞋?是‘道’还是‘不道’?”或让学人扮演两僧争猫,体验“执着”与“放下”的刹那。 破除“是非对错”的分别心,超越“能说所说”,直契“不二法门”。
德山托钵 德山宣鉴禅师初参禅,见僧吃饭,默然不言,后托钵而食,僧问:“和尚在此,为什么出去?”德山曰:“此处不是你安身处。” 让学人模拟“托钵”动作,问:“钵里装的是什么?是饭,还是‘你’的念头?”或突然停止动作,问:“安身何处’?” 打破“内外、来去”的执着,明白“安身之处”不在外境,而在本心。
佛眼敲床 僧问佛眼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佛眼敲床三下,僧曰:“不会。”佛眼曰:“我适来敲床,你为什么不领会?” 让学人模仿“敲床”,问:“你敲的是‘床’,还是‘敲床的心’?‘不会’的‘不会’,又是什么?”或让学人反复听“敲床声”,直到“声音”与“能听之心”脱落。 破除“能所对立”,明白“佛法”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亲证”——“敲床”本身就是佛法的显现。

公案的现代意义:在红尘中参“生活公案”

或许有人认为,公案是古代禅宗的“专利”,与现代生活无关,实则不然,现代人身处信息爆炸、焦虑丛生的时代,更需要公案的智慧,法师讲公案的核心,是让学人“离相返本”,在日常生活中参“生活公案”:

至尊法师讲公案

  • 当你因工作压力焦虑时,可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放下“成败得失”的分别,体会“当下即是”的安心;
  • 当你陷入人际矛盾时,可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超越“是非对错”的执着,看见“自性本自清净”;
  • 当你沉迷手机、心浮气躁时,可参“吃茶去”,回到吃饭喝茶的当下,体验“平常心是道”的自在。

公案不是“死知识”,而是“活智慧”,至尊法师讲公案,不是传授“答案”,而是唤醒每个人内在的“本觉”——让你明白,解脱不在远方,而在“一念回机”的当下。

相关问答FAQs

Q1:公案是否必须由法师讲解?普通人自己参悟可行吗?
A:公案的核心是“以心传心”,法师讲解如同“指月之指”,目的是帮助学人避免“在文字中打转”,而非依赖法师,普通人可以自己参公案,但需注意:①放下“求解心”,以“疑情”代替“思考”;②选择与自己有缘的公案(如“念佛是谁”“吃茶去”),反复参究;③若遇瓶颈,可善知识请教,避免“盲修瞎练”,正如禅宗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公案的最终“悟”,需靠自己去“证”,而非“听”。

Q2:参公案时遇到“卡壳”(长期无突破),怎么办?
A:“卡壳”是参公案的必经阶段,恰恰说明学人已放下“投机取巧”的心态,进入“真参实究”的状态,此时可尝试:①“歇心”——暂时放下“参公案”的目标,如赵州和尚所说“放下着”,让心回归“无事”;②“行愿”——将参公案的疑情融入生活,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照”,如古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于平常中见真章;③“换公案”——若某一公案实在参不透,可暂时放下,换一则更契合根基的公案,如从“简单”的“吃茶去”入手,逐步深入。“疑情”如种子,需有“耐心”和“时间”,待因缘成熟,自然会“桶底脱落”。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