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佛教如何看待我见的本质及其破除之道?

在寻常生命的体验中,“我”似乎是一个无需怀疑的存在——我们会说“我的身体”“我的想法”“我的生活”,这个“我”如同生命的锚点,支撑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行动,然而佛教的智慧却从根本上对这种“我见”提出了质疑,认为正是对“实有之我”的执着,是一切烦恼与轮回的根源,要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我见”的破除与“无我”的证悟,是不可绕过的关键。

我见 佛教

“我见”在佛教中被称为“萨迦耶见”,意为“身见”,即执着于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的身心为实有的“我”,五蕴构成了生命的全部:色蕴是物质的身体,受蕴是感受(苦、乐、不苦不乐),想蕴是认知与分别,行蕴是意志与造作,识蕴是了别与执持,凡夫众生无始以来,便误以为这五蕴之中有一个恒常、独立、主宰的“我”,就像在流动的河流中误以为有一个固定的“水之本体”,在生灭变化的身心现象中误以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实体”,这种认知上的错位,便是“我见”的根源。

从佛教的缘起法来看,一切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细胞时刻新陈代谢,没有一刻停息;感受、想法、意志、意识更是如闪电般生灭,前一念的“我”与后一念的“我”已非相同,既然五蕴皆是无常、无我的,那么所执着的“我”又在哪里呢?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以“车”的比喻说明:将轮、轴、厢等零件(喻五蕴)集合起来,称为“车”,但这只是假名安立,拆散零件并无“车”的实体;同样,五蕴和合假名为“我”,实无独立自存的“我”体,这种对“我”的执着,不仅是对真相的误解,更直接引发贪嗔痴等烦恼:为了“我的”利益而争夺,为了“我的”感受而痛苦,为了“我的”永恒而恐惧,由此造作善恶业力,推动生死轮回的轮转不断。

佛教破除“我见”,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否定对“实有之我”的执着,这一破立的过程,构成了佛教修行的核心路径,首先需要通过闻思修,建立“诸法无我”的正见,听闻佛陀的教法,如理思维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观察身心世界中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比如观察呼吸:一呼一吸之间,气息在变化,身体的感觉在变化,若能持续专注观察,便会发现“能呼吸的我”与“所呼吸的气”都只是迁流的现象,并无实体。

在正见的指导下,进一步通过禅修实践来实证“无我”,四念处是佛教最根本的修行法门,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以“身念处”为例,通过数息、随息等安那般那那修行,专注于身体的呼吸、动作、感受,不随“我”的妄念攀附,只是如实观照,当身心逐渐安静,便会体验到:所谓的“身体”,只是一系列色、受、想、行、识的生灭过程,没有一个“我”在控制呼吸,也没有一个“我”在感受疼痛——疼痛只是感受的生起,若不执着“我的疼痛”,疼痛便只是现象,不会引发“我”的痛苦,同样,“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层层深入,最终能亲身体证到“无我”的实相。

我见 佛教

大乘佛教进一步将“无我”的智慧推向更深的层面,提出“人无我”与“法无我”。“人无我”是破除对“人”的执着,即五蕴和合的假名我中无实我;“法无我”则是破除对一切法的执着,认为一切现象(包括物质与精神)皆是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正是通过观照五蕴的空性(无我),超越对“我”与“我所”的执着,从而解脱生死苦海,这种智慧不是消极的虚无,而是积极的超越:当“我见”破除,便不再有“我的”得失计较,不再有“我的”生死恐惧,生起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心,自然能利乐有情,行菩萨道。

破除“我见”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痛苦,佛教认为,苦的根源不是外境,而是内心的“爱着”——对“我”的爱着,对“我所”(我的财产、名誉、亲人等)的爱着,因为有“我”,便有“我所”;因为有“我所”,便有得失的焦虑,有分离的痛苦,有永恒的希求,当证悟“无我”,便能如《金刚经》所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超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以清净心、平等心面对一切境界,达到“涅槃寂静”的究竟安乐,这种境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通过持续修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减少“我执”,在每一次烦恼生起时,以“无我”的智慧观照,便能转烦恼为菩提,让生命从“有漏”的轮回走向“无漏”的解脱。

五蕴 常见“我见”认知 佛教正观
色蕴(物质身体) “这个身体是我,属于我,应该永恒” 身体是地水火风和合,无常、苦、不净,无“我”实体
受蕴(感受) “这个感受是我的,我喜欢/讨厌它” 受是因缘生起,苦乐无常,随因缘生灭,非“我”所有
想蕴(认知分别) “这个想法是我,我的观点是对的” 想法是心念的生灭,如浮云聚散,无固定“我”能主宰
行蕴(意志造作) “这个意志是我,我能决定一切” 行是业力的推动,随善恶因缘成熟,无独立的“我”在造作
识蕴(了别执持) “这个认识是我,我的意识是真实的” 识是六根对六尘的分别,如镜照物,缘起性空,无“我”恒常

相关问答FAQs:

问:佛教说“无我”,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我饿了”“我想喝水”,这种“我”的感受该如何理解?
答:日常感受到的“我”,是五蕴和合的假名安立,是世俗谛中的方便说法,并非实有的“我”,我饿了”,实际是身体(色蕴)的饥饿感(受蕴)与“饿了”的认知(想蕴)同时生起,因缘和合而现起的“饿”的现象,我们习惯性地用一个“我”来指代这个感受的主体,但若深入观察,找不到一个独立于饥饿感受之外的“我”。“我想喝水”也是如此,是“想”的生起,并非有一个“我想”的“我”在背后主宰,佛教不否定现象的存在,但指出对“实有之我”的执着是烦恼的根源,理解“假名我”而破“实有我”,才能正确认识生命现象。

我见 佛教

问:破除“我见”是否意味着否定自我意识或放弃个人责任?
答:并非否定自我意识,而是破除对“自我”的实有执着,自我意识是五蕴中的识蕴与想蕴和合的功能,是缘起的现象,佛教承认其存在,但不认为有一个“自我”的意识实体,比如我们记得过去、规划未来,这是意识的功能,但若执着“有一个能记忆的我”“有一个能规划的我”,便落入“我见”,至于个人责任,佛教恰恰强调“自作业自受”,每个人的行为(身、口、意)都会产生业力,果报由自身承担,这正说明“假名我”在因果中的作用——破除“我见”是为了不因执着“我”而造恶业,而非逃避责任,相反,证悟“无我”后,会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因为明白“我”与众生是相互依存的缘起关系,利他即是自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