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积淀,而光泉法师作为灵隐寺的现任方丈,不仅是这座古刹的守护者,更是佛教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推动者,自他肩负起灵隐寺的重任以来,始终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在寺院修复、文化传承、慈善公益、佛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深耕不辍,让古老的灵隐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光泉法师,俗姓毛,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他便对佛法心生向往,1981年,18岁的他毅然于天台山国清寺出家,师从著名高僧静慧法师,出家后,光泉法师精进修行,先后在国清寺、杭州佛学院等地参学,深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并赴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佛教义理与丛林管理制度,1996年,光泉法师出任灵隐寺监院,2000年升座为灵隐寺方丈,成为这座千年古刹的第97代住持,作为灵隐寺的“掌门人”,他始终秉持“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将修行与现实责任紧密结合,带领僧俗二众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护中发展。
在寺院建设与修复方面,光泉法师倾注了大量心血,灵隐寺历史上屡经兴废,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部分殿堂因年代久远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光泉法师上任后,牵头制定了系统的修复规划,先后完成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等主要殿堂的修缮工程,并对佛像进行重塑与贴金,使寺院庄严恢弘的气象得以重现,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以香樟木雕刻,贴金箔650两,是灵隐寺的镇寺之宝之一,光泉法师亲自参与佛像设计监督,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佛教仪轨与艺术审美,他还注重寺院环境的整体提升,修复了飞来峰石窟造像周边的植被与步道,完善了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既保护了文物古迹,也为信众与游客创造了安全、清修的场所。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灵隐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光泉法师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佛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倡导举办“灵隐寺文化论坛”,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创办“灵隐寺书院”,开设禅修、书法、茶道等课程,让信众与大众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整理出版《灵隐寺志》《永明延寿禅师文集》等古籍,为佛教文化研究提供珍贵资料,2017年,灵隐寺被列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光泉法师以此为契机,推动佛教文化与地方旅游、艺术、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推出“灵隐禅意”文创产品,将寺院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让传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光泉法师始终将慈善公益作为践行佛教慈悲精神的重要途径,他带领灵隐寺僧俗二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成立了“灵隐寺慈善基金”,累计向教育、医疗、救灾等领域捐赠善款数千万元,在贫困地区,他援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让山区孩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在灾区,他第一时间组织僧众捐赠物资、为受灾群众祈福;在社区,他开展“爱心斋饭”活动,为孤寡老人与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餐食,他还关注特殊群体,多次走访残疾人福利院、养老院,送去生活用品与精神慰藉,用实际行动诠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情怀,光泉法师常说:“慈善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念,让社会充满温暖。”在他的带动下,灵隐寺的慈善事业已从单纯的物资捐助,拓展到心理疏导、文化关怀等多个维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灵隐模式”。
在佛学教育方面,光泉法师坚持“解行并重”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佛教人才,他主持杭州佛学院工作,亲自制定教学大纲,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授课,开设佛教经典、戒律学、中观论等专业课程,同时注重学员的实修能力培养,要求每日早晚课诵、定课坐禅,并将丛林管理与寺院实践融入教学,他还鼓励学员参与学术研究,支持他们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参加佛学研讨会,提升佛学素养与文化底蕴,多年来,杭州佛学院已培养了一批批既懂教理又能弘法的优秀僧才,他们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寺院,成为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光泉法师认为:“佛教的未来在青年,只有培养出爱国爱教、具足正见的僧才,才能让佛法灯灯相续,永住世间。”
作为宗教界代表,光泉法师还积极参政议政,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为宗教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他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宗教场所保护、佛教文化传承、公益慈善立法等方面的建议,推动完善宗教事务管理法规,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在国际交流中,他代表灵隐寺与多国佛教团体建立友好关系,先后出访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参加世界佛教论坛,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的风采,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互鉴,他常说:“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我们要以佛法智慧化解冲突,以慈悲心促进世界和谐。”
光泉法师的弘法理念与实践,不仅让灵隐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也为中国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常说:“寺院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场所,更是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学校。”在他的带领下,灵隐寺已成为集宗教修行、文化传承、慈善公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文化圣地,每年吸引数百万信众与游客前来参访,在这里感受千年古刹的宁静与庄严,体悟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以下是光泉法师推动的主要弘法与公益项目概览:
项目名称 | 启动时间 | 社会影响 | |
---|---|---|---|
灵隐寺古建修复工程 | 2000年 | 修缮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重塑佛像,完善基础设施 | 恢复寺院历史风貌,年接待信众游客超千万人次 |
灵隐寺文化论坛 | 2010年 | 每年举办一次,邀请海内外学者探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 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佛教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佛教思想与时俱进 |
灵隐寺慈善基金 | 2005年 | 资助教育、医疗、救灾等领域,开展“爱心斋饭”等公益活动 | 累计捐赠善款数千万元,惠及数万困难群体 |
杭州佛学院 | 1998年 | 设本科、研究生班,培养佛教僧才,注重解行并重 | 已培养僧才千余人,分布全国多地弘法 |
“灵隐禅意”文创 | 2015年 | 开发佛像、禅语等主题文创产品,将佛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
FAQs
问:光泉法师在推动灵隐寺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光泉法师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灵隐寺文化传承:一是举办“灵隐寺文化论坛”,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创办“灵隐寺书院”,开设禅修、书法等体验课程,普及传统文化;三是整理出版《灵隐寺志》等古籍,抢救性保护佛教文化遗产;四是推出“灵隐禅意”文创产品,将寺院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让文化融入生活;五是修复飞来峰石窟造像周边环境,保护文物古迹,这些举措既守护了灵隐寺的历史底蕴,又让传统文化以创新形式走向大众。
问:光泉法师的佛学思想核心是什么?对当代信众有何指导意义?
答:光泉法师的佛学思想核心是“人间佛教”,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修行与现实生活结合,以慈悲心服务社会,以智慧心化解烦恼,他提倡“知行合一”,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通过慈善公益、文化传承等方式落实佛教精神,对当代信众而言,这一思想提供了修行指引:既要在寺院中精进禅修,也要在家庭、社会中承担责任,以积极、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