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今年那寺庙放戒

佛教中的“放戒”又称“传戒”,是寺院为出家僧人或在家信徒举行的重要宗教仪式,旨在使其正式受持戒律,规范修行行为,这一传统源自佛陀时代,至今仍是佛教传承的核心环节,深刻体现了“以戒为师”的根本教义,今年国内多座知名古刹相继举办传戒法会,既延续了千年佛教文化,也为信众提供了系统修行的契机。

今年那寺庙放戒

从时间分布来看,春季至秋季是传戒活动的主要集中期,杭州灵隐寺于2024年3月15日至4月15日举行“三坛大戒”传戒法会,为期一个月,涵盖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级戒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出家僧人参与,法会期间每日清晨举行“礼佛大忏悔”仪式,晚间开设“戒律开示”讲座,由寺院方丈亲自讲解《四分律》精要,苏州寒山寺则于9月1日至20日举办净土宗特色传戒法会,结合“念佛”与“持戒”双修,特别设置“在家菩萨戒”受戒日,允许在家信众受持五戒、八关斋戒,法会期间还组织“戒律生活体验营”,让受戒者通过过堂、出坡等日常活动体会“戒在平常”的修行理念,河南少林寺于6月10日至7月10日开展“禅宗戒律夏讲”,以禅门戒律为核心,结合坐禅、武医实践,强调“戒为定基,定发慧光”,受戒者需通过禅修考核、戒律笔试等环节,确保对戒义有深刻理解,四川峨眉山报国寺于10月5日至25日举行药师佛戒法会,侧重“健康修行”理念,除常规授戒仪式外,还增设“药师经讲座”“中医药与佛教养生”等特色课程,吸引了不少注重身心健康的信众参与。

传戒仪式流程严谨而庄严,通常包括“请师、忏悔、问遮、授戒、回向”五大核心环节。“请师”是邀请德高望重的戒师担任“三师七证”(三师指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七证指七位尊证师),象征传承佛陀戒法的正统性;“忏悔”通过礼拜八十八佛、发露罪业,清除受戒者的业障;“问遮”是询问受戒者是否具备受戒资格(如是否犯过重罪、是否有精神病等),确保戒体的清净;“授戒”环节中,戒师以“白四羯磨”仪式(即四度问答表决)为受戒者证明得戒,最后通过“回向”将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出家众受戒后需依戒修行,日常遵循“半月诵戒”制度,在家居士则可根据受持戒条(如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诚信。

今年那寺庙放戒

传戒的意义不仅在于形式上的仪式,更在于引导修行者树立“戒为无上菩提本”的信念,佛教认为,戒律是断恶修善的根基,如同渡海之舟、照世之灯,唯有持戒清净,才能生定发慧,最终解脱生死,今年各寺院的传戒法会,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现代信众修行需求的回应,通过系统化的戒律教育与生活化引导,让古老的戒律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可以参观寺庙的传戒仪式吗?
A1:部分寺院会在传戒期间开放部分环节供信众参观,如礼佛、开示、过堂等,但核心的“授戒仪式”(如白四羯磨、说戒)通常仅限受戒者及内部僧人参与,参观需提前联系寺院客堂,遵守相关规定,保持安静、着装得体,服从工作人员引导,避免干扰法会进行。

今年那寺庙放戒

Q2:受戒后是否必须终身遵守所有戒律?若有违犯怎么办?
A2:出家僧人受比丘戒后需终身持守,在家居士受五戒、八关斋戒等可根据自身情况分受(如仅受不杀生戒),若受戒后无意中违犯戒律,可通过“四力忏悔”(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至诚忏悔,如礼拜佛菩萨、诵经、行善等,佛教强调“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忏悔后戒体仍可清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