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左旗广宗寺寺庙供奉的神佛有何独特历史与文化特色?

广宗寺,坐落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腹地,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北地区的标志性寺院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的弟子阿旺多尔济遵师嘱托修建,初名“福音寺”,后由乾隆皇帝赐名“广宗寺”,寓意“广弘宗喀巴大师之道”,寺院背靠巍峨贺兰山,面临开阔草原,建筑融合藏汉蒙风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素有“东方小布达拉宫”的美誉,作为当地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宗寺的供奉体系严谨而丰富,涵盖佛像、佛经、法器、高僧舍利等,每一件供奉物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意义与文化内涵。

左旗广宗寺寺庙供奉

佛像供奉:法相庄严,寓教于像

广宗寺的佛像供奉以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为核心,主要分布于大雄宝殿、宗喀巴殿、弥勒佛殿等主要殿堂,材质多为铜鎏金、木雕、泥塑等,工艺精湛,法相庄严。

大雄宝殿

作为寺院的核心殿堂,大雄宝殿的主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为铜鎏金坐像,高约5米,结跏趺坐于莲台,面容慈悲,双目微垂,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象征降伏外道、觉悟众生,佛像两侧侍立阿难、迦叶两大弟子,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八大菩萨”铜像,皆鎏金打造,衣纹流畅,神态各异,殿内四壁绘有“佛本生故事”壁画,以细腻笔触描绘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生动展现佛教教义。

宗喀巴殿

宗喀巴殿是广宗寺最具特色的殿堂之一,主尊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大师像为铜鎏金站姿,高约4米,头戴黄色僧帽,身披袈裟,右手持说法印,左手持宝瓶,目光炯炯,睿智威严,殿内两侧供奉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根敦朱巴,以及格鲁派历代高僧的唐卡(卷轴画),唐卡以矿物颜料绘制,色彩鲜艳,历经数百年仍不褪色,成为研究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

弥勒佛殿

弥勒佛殿位于寺院上层,主尊为未来佛弥勒菩萨(即“弥勒尊佛”),佛像为木雕贴金,高约6米,呈半跏趺坐姿,双手结说法印,面带微笑,神态亲和,弥勒佛象征“未来光明与解脱”,信徒相信弥勒佛将在未来降临人间,普度众生,殿内还供奉有“布袋和尚”木雕像,即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大肚弥勒”,形象憨态可掬,寓意“笑口常开,大肚能容”。

以下是广宗寺主要殿堂佛像供奉概况:

殿堂名称 主尊名称 材质 造型特点 宗教意义
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佛 铜鎏金 结跏趺坐,莲台座 觉悟众生,降伏外道
宗喀巴殿 宗喀巴大师 铜鎏金 站姿,说法印 格鲁派教义传承,智慧象征
弥勒佛殿 弥勒菩萨 木雕贴金 半跏趺坐,说法印 未来佛,象征光明与解脱
护法殿 吉祥天母 铜鎏金 骑骡,忿怒相 护法神,护持佛法僧三宝

佛经供奉:智慧传承,文脉悠长

佛经是佛教的核心载体,广宗寺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对佛经的供奉极为重视,馆藏佛经以藏文《甘珠尔》《丹珠尔》最为珍贵。

《甘珠尔》与《丹珠尔》

《甘珠尔》意为“佛语部”,收录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宣讲的教义,共108函,为藏传佛教的根本经典;《丹珠尔》意为“论部”,收录历代高僧对佛经的注释与论著,共225函,广宗寺所藏《甘珠尔》《丹珠尔》为清乾隆年间宫廷刊刻的朱砂版和墨版,纸质细腻,印刷精美,每函封面以锦缎包裹,经文以金、银、朱砂等矿物颜料书写,历经数百年仍字迹清晰,这些经书存放于专门的经堂,供奉于经书架上,每日由喇嘛诵经回向,信徒可绕经轮顺时针转动,象征“转经积德”。

左旗广宗寺寺庙供奉

其他珍贵佛经

除《甘珠尔》《丹珠尔》外,寺内还藏有大量贝叶经和手抄经文,贝叶经以贝多罗树叶为载体,经特殊处理后书写,质地坚韧,防水防虫,是佛教早期经典的珍贵形式,广宗寺的贝叶经多来自印度和西藏,内容包含般若经、密续等,部分贝叶经上绘有 miniature(小型插画),兼具文献与艺术价值,寺内还有清代高僧手抄的《金刚经》《心经》等,用藏文和蒙文书写,装帧为经折装,封面镶嵌银饰,工艺考究。

法器与供器:庄严道场,如法如仪

法器是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广宗寺的法器与供器种类繁多,材质包括金、银、铜、木、玉石等,既是宗教仪式的工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主要法器

  • 法铃(Dingka):铜制,铃口呈莲花形,柄端有金刚杵,象征“智慧与方便结合”,在举行“火供”“灌顶”等仪式时,喇嘛摇动法铃,以声音召请护法神,驱除邪障。
  • 金刚杵(Dorje):铜鎏金,中间为金刚杵,两端为莲花,象征“坚不可摧的智慧”,金刚杵常与法铃配合使用,代表“悲智双运”。
  • 曼茶罗(Mandala):为“坛城”之意,用金属或沙绘制,象征宇宙的模型,广宗寺的曼茶罗以铜制为主,分多层,中心为佛部,外围为金刚部、莲花部等,代表“万法归一”。
  • 法号(Gyaling):铜制长号,形似喇叭,声音低沉悠远,在重大法会(如“正月大法会”“四月萨嘎达瓦法会”)时吹响,象征“佛音传遍十方”。

供器

供器是供奉佛菩萨的器具,主要包括:

  • 酥油灯:铜制灯盏,内掺酥油,灯芯以棉捻制成,每日点燃,象征“智慧光明,破除无明”。
  • 八供碗:成套铜碗,内盛净水、鲜花、香、灯、涂(香水)、食(食物)、乐(乐器)、花(曼陀罗),象征“供养佛菩萨的八种圆满”。
  • 香炉:铜制,饰以龙纹,每日焚香,象征“戒定真香”。

以下是广宗寺主要法器与供器用途及文化价值:

器具名称 材质 用途 文化价值
法铃 召请护法,驱除邪障 象征智慧与方便结合
金刚杵 铜鎏金 灌顶仪式,象征坚不可摧 代表悲智双运
曼茶罗 铜/沙 宇宙模型,观修法器 体现藏传佛教宇宙观
酥油灯 供佛,象征智慧光明 藏传佛教独特的供佛方式

高僧舍利与灵塔:修行证悟,法身常住

广宗寺历代高僧的舍利与灵塔是寺院供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修行者的证悟成就与法身常住。

高僧舍利

寺内供奉的舍利主要为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的“牙舍利”和其弟子阿旺多尔济的“发舍利”,六世达赖喇嘛是广宗寺的创建者之一,其牙舍利存放在银质舍利塔中,塔身刻有梵文“六字真言”(嗡嘛呢呗美吽),信徒认为瞻仰舍利可消除业障、增长福报,阿旺多尔济的舍利则存放在鎏金铜塔中,塔顶镶嵌绿松石,象征“佛法庄严”。

灵塔

灵塔是藏传佛教安奉高僧舍利的建筑,广宗寺的灵塔以“金银铜塔”为主,造型为“覆钵式”,塔身刻有佛像、经文,塔顶为日月装饰,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位于宗喀巴殿后方,高约3米,塔身以纯银包裹,镶嵌玛瑙、绿松石等宝石,耗费白银千余两,是寺内最珍贵的灵塔之一,每年藏历十月,寺院会举行“灵塔供法会”,喇嘛们诵经绕塔,信徒们献哈达、酥油,表达对高僧的敬仰。

左旗广宗寺寺庙供奉

活佛系统与供奉传承:法脉不断,慧灯长明

广宗寺的活佛系统是寺院传承的核心,现任活佛为第十一世却藏·洛桑丹贝尼玛,出生于1995年,3岁时被认定为却藏活佛转世灵童,活佛的住所“活佛府”位于寺院东侧,府内供奉有却藏活佛历代转世的唐卡、法衣、法座等物品,法座为红木雕刻,镶嵌金银,象征着活佛在寺院中的宗教地位;法衣为黄色锦缎,绣有龙纹和“八宝”图案,仅在重大法会时穿着,活佛府还供奉有“宗喀巴大师像”和“护法神像”,每日由喇嘛诵经,确保法脉不断。

广宗寺的供奉体系,不仅是对佛菩萨、高僧的崇敬,更是藏传佛教文化与阿拉善地方文化融合的体现,从庄严的佛像到珍贵的佛经,从精美的法器到灵动的舍利,每一件供奉物品都承载着信仰的力量与文化的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瞻仰与朝拜。

相关问答FAQs

Q1:广宗寺最核心的供奉是什么?
A:广宗寺最核心的供奉是宗喀巴大师像和《甘珠尔》《丹珠尔》佛经,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创始人,其像象征着格鲁派教义的核心传承;而《甘珠尔》《丹珠尔》作为藏传佛教的根本经典,是佛陀智慧与历代高僧思想的结晶,共同构成了广宗寺的信仰根基。

Q2:普通人参观广宗寺时,需要注意哪些与供奉相关的礼仪?
A:参观广宗寺时,需保持安静,不喧哗;进入殿堂应顺时针绕行,不逆行;不可触摸佛像、法器及经书,如需拍照需征得寺院同意;献哈达时应双手递上,哈达一般为白色或蓝色,象征纯洁与敬意;不可在殿堂内吸烟或随意丢弃垃圾,以示对佛菩萨与寺院文化的尊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