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屋顶的兽形装饰是中国古建筑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元素,它们不仅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人信仰、审美与哲学思想的物化体现,从巍峨的皇家宫殿到庄严的宗教寺庙,这些“瓦上神兽”以独特的造型和深刻的寓意,跨越千年时光,依然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与传承,本文将详细解析寺庙瓦上主要神兽的种类、象征意义、历史演变及其文化价值。
寺庙瓦上的兽形装饰种类繁多,按位置和功能可分为正脊兽、垂脊兽和戗脊兽,其中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正脊两端的“鸱吻”和垂脊上的“仙人走兽”。
正脊兽:鸱吻——镇火安邦的“龙子”
正脊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脊,其两端的神兽被称为“鸱吻”(亦称“鸱尾”“龙吻”),相传鸱吻是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望,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因其能“喷浪成雨”而具有防火的神性,鸱吻的造型通常为龙首鱼尾,口吞正脊,尾部高高卷起,全身饰以鳞纹,威严而生动,早期鸱吻形态较为简朴,如汉代建筑遗址中发现的瓦当纹饰,仅见简单的兽面;唐代鸱吻尾部逐渐上卷,尾部多饰以鳍纹,如西安大雁塔石刻中的鸱吻,已具雏形;宋代《营造法式》对鸱吻的尺寸、形态有明确规定,其尾部卷曲如弯月,龙首怒目圆睁,气势磅礴;明清时期琉璃工艺成熟,鸱吻造型更加华丽,表面施以黄、绿、蓝等釉色,龙首雕饰精细,甚至添加了宝剑(象征镇火)等细节,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鸱吻,高3.4米,重达4.3吨,是现存最大的琉璃鸱吻之一。
在寺庙中,鸱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承载着“以火克火”的实用信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最惧火灾,古人认为鸱吻属水(龙司水),其“吞脊镇火”的形态能守护寺庙免受雷击火灾之厄,这一信仰至今仍体现在许多古寺庙的屋顶装饰中。
垂脊兽:仙人走兽——等级与秩序的象征
垂脊是庑殿顶、歇屋顶等屋顶斜脊的下端,其排列着一组形态各异的“仙人走兽”,这组装饰通常以“仙人骑凤”为领队,后跟数量不等的瑞兽,数量根据建筑等级严格规定:最高等级(如故宫太和殿)用10个,寺庙多为9个、7个或5个,等级越低,数量越少,仙人走兽的顺序和名称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常见的9个瑞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部分寺庙将“行什”列入,但行什多为皇家建筑专属)。
以下是寺庙常见仙人走兽的形态特征与象征意义:
序号 | 名称 | 形态特征 | 象征意义 |
---|---|---|---|
1 | 仙人骑凤 | 人像骑于凤鸟之上 | 仙人指“骑凤仙人”,传说为秦代王子乔,骑凤象征超脱凡尘、引魂升仙 |
2 | 龙 | 龙首蛇身,鳞片分明 | 司云雨、利万物,象征祥瑞与皇权,寺庙中代表佛法的威严与护佑 |
3 | 凤 | 锦鸡首、孔雀身,尾羽飘逸 | 百鸟之王,象征吉祥与高洁,佛教中代表“妙音鸟”,喻佛法庄严 |
4 | 狮子 | 昂首挺胸,鬃毛卷曲 | 兽中之王,象征勇猛与护法,佛教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吼能震慑邪魔 |
5 | 天马 | 马生双翼,昂首嘶鸣 | 日行千里,象征威德与吉祥,佛教中代表“天神坐骑”,喻佛法速疾 |
6 | 海马 | 马首鱼身,鳞片覆盖 | “海中之马”,象征威通四方,佛教中象征“愿力广大”,能普度众生 |
7 | 狻猊 | 狮子形,鬃毛浓密,好烟火 | 龙子之一,喜静不喜动,象征香火旺盛,寺庙中多用于焚香炉两侧,喻佛法传承 |
8 | 狎鱼 | 鱼龙形,口大尾尖 | 兴云布雨,镇火防灾,佛教中象征“法轮常转”,如鱼游水自在无碍 |
9 | 獬豸 | 独角羊形,体态刚健 | 神兽,能辨是非、正邪,象征公正与威严,寺庙中代表佛法断除烦恼、邪见 |
仙人走兽的排列并非随意,而是遵循“前导后从、等级森严”的原则:仙人骑凤位于最前端,起“引导”作用;其后瑞兽按等级依次排列,数量多则等级高,这种排列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秩序,也暗合了佛教“次第修行”的理念——从凡人到仙人,从凡兽到瑞兽,象征修行者逐步趋近佛性的过程。
文化内涵:从实用到精神的升华
寺庙瓦上的神兽,其文化内涵远超装饰本身,是实用功能、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实用功能:防灾与护佑
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最惧火灾与雷击,鸱吻的“镇火”功能源于古人对“水克火”的认知,其吞脊的形态能有效固定正脊瓦件,防止风雨侵蚀;垂脊兽中的狎鱼、狻猊等,分别象征镇火、护法,共同构成寺庙的“防灾体系”,瑞兽的“高踞”位置,还能起到加固垂脊、防止瓦件滑落的作用,兼具实用价值。
宗教融合:佛教与本土文化的对话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神兽装饰便是典型例证,本是本土祥瑞的龙、凤、狮子,在佛教中被赋予“护法”“象征佛法”的内涵;而獬豸、狻猊等本土神兽,也被纳入佛教体系,成为寺庙守护神,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方便法门”,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哲学象征: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
神兽的形态与位置暗合古代哲学思想,鸱吻为龙首鱼尾,属水,位于屋顶最高处(阳位),形成“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仙人走兽中,龙(阳)与凤(阴)、狮子(刚)与狎鱼(柔)的搭配,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宇宙观,瑞兽多取材于现实动物或神话生物,其“形”与“神”的结合,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应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
艺术价值:凝固千年的工匠智慧
寺庙瓦上的神兽,是古代工匠技艺的结晶,其艺术价值体现在造型、材质与工艺三个方面。
造型:写实与写意的统一
工匠们既注重对动物形态的逼真刻画(如狮子的鬃毛、龙鳞的纹理),又融入夸张与想象(如天马的双翼、狻猊的好烟火姿态),形成“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代鸱吻的尾部卷曲如“新月”,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明清时期的瑞兽则细节繁复,如龙须的飘逸、凤羽的层次,尽显精致。
材质:从陶到琉璃的演变
早期神兽多以陶土烧制,成本低但易损;汉代以后,琉璃工艺传入中国,因色彩鲜艳、耐腐蚀,逐渐成为神兽的主要材质,明清时期,琉璃神兽的色彩体系成熟,黄色(皇家专用)、绿色(寺庙常用)、蓝色(宗教神圣)等釉色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装饰效果,也赋予了神兽不同的等级与象征意义。
工艺:模制与雕刻的结合
琉璃神兽的制作需经“制模、塑形、烧制、釉彩”等多道工序:工匠先用黏土制作母模,再翻制石膏范,将琉璃浆注入范内,经高温烧制后施以釉彩,最后进行细节雕刻,这种“模制为主、雕刻为辅”的工艺,既保证了批量生产的统一性,又保留了工匠的创作空间,使每一尊神兽都独一无二。
历史演变:从简朴到繁复的千年流变
寺庙瓦上的神兽装饰,经历了从简朴到繁复、从宗教化到世俗化的演变过程。
- 先秦至汉代:早期建筑屋顶仅用简单瓦当,尚未出现大型神兽装饰,但汉代瓦当上已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饰,为后世神兽装饰奠定了基础。
-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寺庙建筑兴起,屋顶开始出现鸱吻雏形(如河南登封北魏嵩岳寺塔的鸱吻),形态简朴,宗教色彩浓厚。
- 隋唐时期:建筑风格雄浑大气,鸱吻尾部上卷,线条流畅;垂脊兽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多以狮子、龙为主,体现“盛唐气象”。
- 宋元时期:《营造法式》的颁布使神兽装饰标准化,鸱吻形态更加规整,垂脊兽数量固定为9个,等级制度明确;元代神兽融入蒙古族文化元素,如部分瑞兽的头部特征更接近草原动物。
- 明清时期:琉璃工艺鼎盛,神兽装饰华丽繁复,色彩丰富;等级制度森严,瑞兽数量成为寺庙地位的重要标志,皇家寺庙(如北京雍和宫)可使用10个瑞兽,普通寺庙则受限。
现代传承: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
寺庙瓦上的神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物工作者通过数字化技术(3D扫描、虚拟修复)对濒危神兽进行记录与保护;神兽形象被广泛应用于文创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如故宫文创的“神兽系列”、寺庙主题的纹样设计等,让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不同寺庙瓦上的瑞兽数量会有差异?
解答:寺庙瓦上瑞兽数量的差异主要由建筑等级和宗教地位决定,在中国古代建筑制度中,屋顶装饰(包括瑞兽数量)严格遵循等级规范:庑殿顶(最高等级)的寺庙可使用9个瑞兽,歇山顶多用7个或5个,悬山顶则更少,皇家敕建的寺庙(如北京雍和宫)因与皇室关联密切,可享受“准皇家”待遇,使用10个瑞兽(如加入“行什”);而地方普通寺庙则受等级限制,瑞兽数量较少,这种差异不仅是建筑等级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礼制”对宗教建筑的影响。
问题2:寺庙瓦上的狮子与其他瑞兽相比,有何特殊含义?
解答:狮子在寺庙瓦上的瑞兽中具有双重特殊含义:从佛教文化看,狮子是“佛为人中狮子”的象征,代表佛的威严与法力,狮子吼能“震慑邪魔、令众生觉醒”,因此常被用作寺庙的护法神兽;从本土文化看,狮子虽非中国本土动物,但自汉代传入后,逐渐成为“勇猛、吉祥、守护”的象征,如民间认为狮子能驱邪避灾,寺庙屋顶的狮子多位于垂脊前端,形态多为昂首挺胸、鬃毛卷曲,既有护法的威严,又有守护寺庙安宁的实用功能,是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