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云法师是近代佛教史上以苦行、慈悲与弘法热忱著称的高僧,俗名许怡然,1905年生于江苏盐城一个贫苦农家,幼年因家境困顿,仅读过三年私塾,便辍学帮工谋生,18岁时,家乡遭遇水灾,父母双亡,他流落街头,一度对人生感到迷茫,后在镇江金山寺遇到一位老僧,老僧一句“人生如浮萍,唯有佛法能安身”点醒了他,遂于1923年剃度出家,法号“煮云”,取“煮云煮水,供养三宝”之意,寓意以清净心修行,以慈悲心度人。
出家后,煮云法师先在镇江天宁寺修习禅观,每日凌晨三点半起床,礼佛、诵经、坐禅,从不间断,他曾为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在禅堂中连续打坐七天七夜,虽体力透支,却始终精进不怠,后来,他云游四方,参访高僧,曾在常州天宁寺跟随冶开禅师学习《华严经》,又在扬州高旻寺亲近来果禅师,修习“念佛净土法门”,来果禅师以“苦行”著称,煮云法师深受影响,养成了节俭、简朴的习惯: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十几年,吃饭从不挑食,常以粗茶淡饭果腹,却将省下的香灯钱用于印经、施粥。
1949年,煮云法师渡海赴台,在台北新店创建“莲因寺”,这是台湾早期重要的净土道场之一,当时的莲因寺只是一间破旧的小屋,他带领弟子们亲手修缮:搬砖、和泥、盖瓦,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法师常说:“修行不在庙宇华丽,而在心清净;度人不靠口若悬河,而在身教。”他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带领大众诵《阿弥陀经》,然后托钵化缘,台北的街巷中,常能看到他穿着打补丁的僧衣,背着布袋,挨家挨户乞食,所得食物全部用于寺内的贫困僧人和周边的贫苦百姓,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孤寡老人,家中无米下锅,便将自己仅有的两袋大米送了一袋过去,自己却带着弟子们喝稀粥度日。
煮云法师的弘法风格朴实无华,不讲高深理论,专说“因果”“慈悲”“念佛”这些贴近生活的道理,他常对信众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对人要像春天般温暖,对事要像夏天般火热,对烦恼要像秋风扫落叶般坚决。”他在台湾各地讲经,不收供养,只求“听法者能生善心”,晚年时,他身患重病,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直到圆寂前三天,才放下事务,对弟子们说:“我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煮了云,煮了水,供养了三宝,你们要继续煮下去,让云能遮住骄阳,水能滋润众生。”1968年,煮云法师在莲因寺安详示寂,享年63岁,他圆寂后,弟子们整理遗物,发现除了几件旧僧衣和一叠经书,竟无分文积蓄,所有钱财都印成了经书,施给了贫苦大众。
煮云法师生平大事年表
年份 | 事件概要 |
---|---|
1905年 | 出生于江苏盐城贫苦农家,俗名许怡然。 |
1923年 | 因父母双亡、流落街头,于镇江金山寺剃度出家,法号“煮云”。 |
1925-1935年 | 云游参学,先后在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修习禅观与净土法门,深受来果禅师苦行影响。 |
1949年 | 渡海赴台,在台北新店创建莲因寺,开始以托钵化缘、苦行弘法。 |
1950-1960年 | 在台湾各地讲经,倡导“因果”“慈悲”“念佛”,将所得供养用于印经、施粥、救济贫苦。 |
1968年 | 在莲因寺安详示寂,遗物仅有旧僧衣、经书,无分文积蓄。 |
相关问答FAQs
问:煮云法师为什么被称为“煮云”法师?这个法号有什么含义?
答:“煮云”是煮云法师出家后获得法号,取自“煮云煮水,供养三宝”之意。“煮云”象征以清净心修行,如同将浮云煮沸,去除杂质,化为甘露;“煮水”则指以慈悲心度人,如同将清水煮沸,滋养众生,法号体现了法师“以清净心修持,以慈悲心利他”的修行理念,也呼应了他一生节俭、苦行、乐于奉献的品格。
问:煮云法师在台湾弘法时,有哪些特别的弘法方式?
答:煮云法师的弘法方式以“朴实”“接地气”著称,他从不讲高深的理论,而是结合日常生活,用“因果”“慈悲”“念佛”等简单道理开导信众,他坚持托钵化缘,每日沿街乞食,所得食物全部用于寺内贫困僧人和周边百姓,以身作则践行“布施”精神,他注重“身教”,常带领弟子们亲手修缮寺院、搬运物资,用行动告诉信众“修行在当下,度人在日常”,他的弘法风格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佛法,因此深受台湾信众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