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仁参法师的修行之道对世人有何重要指引与启示?

释仁参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领袖,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严格的持戒修行以及慈悲济世的弘法精神,在国内外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的一生,是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生动写照,既坚守佛法的根本教义,又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以智慧与悲心引导众生离苦得乐,推动佛教文化传承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释仁参法师

早年经历与出家初心

释仁参法师,195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于佛法熏陶,对佛陀的教义心生向往,少年时期,他常随长辈前往寺院参与法会,目睹僧众清净庄严的修行生活,内心萌生出家之念,1979年,23岁的他毅然辞别世俗生活,于泉州开元寺礼妙湛长老剃度出家,法名“仁参”,字“慧济”,妙湛长老是闽南地区著名高僧,以“绍隆佛种、利乐有情”为己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慈悲的弘愿深深影响了仁参法师,出家后,仁参法师先在开元寺依止妙湛长老学习佛法,诵经持戒,过午不食,每日精进修持,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修行参学与道业精进

为深入经藏、彻悟佛法真谛,释仁参法师先后前往多处佛教圣地参学问道,1982年,他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等佛教宗派义理,兼及戒律、禅修等实修课程,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常于深夜研读经典,白天积极参与禅修实践,以“解行并重”为准则,道业日进,毕业后,他又赴福建莆田广化寺佛学院深造,亲近圆拙老和尚等大德,进一步深化对戒律的理解与实践。

仁参法师特别重视禅净双修,既深入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法门,也专持净土法门“持名念佛”的简易方便,他认为,禅与净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上根利器所设;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为要,三根普被,尤其适合现代忙碌的众生,他在修行中强调“定慧等持”,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日常行住坐卧皆视为修行的道场,以“念佛是谁”的话头参究心性,以一句佛号降伏妄念,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弘法事业与寺院建设

释仁参法师的弘法事业,始终以“传承佛法、服务社会”为核心,自1990年起,他先后担任厦门南普陀寺监院、知客、堂主等职,协助妙湛长老处理寺院事务,恢复僧团制度,推动道风建设,2005年,他升任南普陀寺方丈,肩负起“弘扬佛法、管理寺院、培养僧才”的重任。

在南普陀寺方丈任内,仁参法师致力于寺院的文化建设与功能完善,他主持修缮了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藏经阁等殿堂,恢复了传统的早晚课诵、过堂、出坡等僧团制度,使寺院成为如法如律的修行道场,他重视佛教教育,推动闽南佛学院的恢复与发展,亲自担任院长,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现代人文社科内容,培养了一批既懂佛法又适应现代社会的僧才,他还倡导“文化佛教”,支持寺院举办佛教音乐会、书画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佛教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

为让佛法更广泛地利益众生,仁参法师积极开拓弘法渠道,他常于周末及佛菩萨节日,在南普陀寺讲经说法,内容涵盖《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经典,并结合现代社会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因果轮回”“慈悲喜舍”等佛教核心思想,引导信众树立正知正见,他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仁参法师开示”专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佛法智慧传递给更多年轻人,让古老的佛教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释仁参法师

以下为释仁参法师弘法事业重要成就概览:

领域 具体成就 社会影响
寺院管理 主持修缮南普陀寺殿堂,恢复僧团制度,推动寺院规范化管理。 使南普陀寺成为汉传佛教重点寺院,每年接待信众数百万人次,成为闽南地区佛教文化中心。
僧伽教育 改革闽南佛学院课程,培养现代化僧才,设立佛学研究班、禅修班等。 培养僧才近千人,分布于海内外寺院,成为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
弘法传播 开设“仁参法师开示”专栏,通过新媒体讲经;定期举办佛学讲座、禅修营等活动。 扩大佛法受众群体,尤其吸引年轻群体对佛教文化的关注,推动佛教现代化传播。
文化弘扬 支持佛教音乐会、书画展、学术研讨会,出版《仁参法师讲经语录》等著作。 促进佛教与艺术、学术的融合,提升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社会认同。

慈悲济世与社会担当

释仁参法师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菩萨道就在利益众生中。”他始终将“慈悲济世”作为弘法的重要内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1994年,他推动成立南普陀寺慈善会,任会长,组织开展“爱心图书室”“义诊下乡”“助学圆梦”等公益项目,累计向贫困地区捐赠图书、药品、教育资金等价值数千万元。

在重大灾害面前,仁参法师总是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款捐物,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等,他带领南普陀寺慈善会筹集善款物资,奔赴灾区救援,并组织僧众为灾民及逝者诵经祈福,用行动诠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他还关注弱势群体,定期走访养老院、孤儿院,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为贫困儿童提供资助,让佛教的慈悲之光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仁参法师的推动下,南普陀寺慈善会成为福建省最具影响力的佛教慈善组织之一,多次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慈善楷模”等荣誉称号,展现了佛教界“慈悲济世、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思想理念与精神传承

释仁参法师的思想,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契理契机”——既要契合佛法根本教义,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他主张“佛法生活化”,认为佛法并非遥不可及的玄理,而是解决人生困惑的智慧源泉,他曾说:“人生难免遇到烦恼,佛法告诉我们,烦恼源于内心的贪嗔痴,唯有通过修行净化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他特别重视“知行合一”,认为学佛不仅要懂道理,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对于僧侣,他要求“持戒为本,净土为归,禅修为用”,以严格的戒律规范行为,以净土法门为修行归宿,以禅修功夫净化心灵;对于在家信众,他倡导“日行一善”,从身边小事做起,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敬业诚信,将菩萨道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释仁参法师

仁参法师的精神,可以用“清净、慈悲、智慧、担当”八个字概括,他一生严持戒律,过午不食,穿着简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他对众生充满慈悲,无论贫富贵贱,皆平等以待,尽心帮助;他以智慧阐释佛法,深入浅出,让现代人易于接受;他以担当弘法利生,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为佛教事业和社会公益倾注全部心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释仁参法师在修行中如何融合禅与净?他对普通学佛者有何建议?
解答:释仁参法师认为,禅与净是佛法的两大法门,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重在悟心;净土“持名念佛,求生净土”,重在信愿持名,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悟后起修,修中悟道”的关系,他在修行中主张“禅净双修”:白天以禅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体悟心性;夜晚持名念佛,以佛号降伏妄念,培养往生净土的资粮,对普通学佛者,他建议:若时间精力允许,可每日静坐参禅或念佛,培养定力;若事务繁忙,则以“持名念佛”为主,将佛号融入日常,比如工作、走路时默念“阿弥陀佛”,同时在生活中践行“慈悲喜舍”,关爱他人,如此既能净化心灵,也能积累福德,最终达到“福慧双修”的目标。

问题2:释仁参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他如何引导年轻人学佛?
解答:释仁参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社会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成就,佛法“契理契机”的精神,要求佛教在坚守根本教义的前提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他强调,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智慧的教育”,能帮助现代人解决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提升生命品质,针对年轻人学佛,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破除误解”,引导年轻人正确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是智慧、慈悲的文化,而非烧香拜佛的迷信;二是“与时俱进”,鼓励年轻人通过新媒体、佛学讲座等方式接触佛法,将禅修、正念等融入现代生活,比如通过正念冥想缓解工作压力;三是“践行菩萨道”,引导年轻人从“爱自己”开始,延伸到爱家人、爱社会,通过志愿服务、公益行动等方式,将佛法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让学佛成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过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