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菩萨,是修行过程中尚未圆满佛果、但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行者,与“果地菩萨”(已证得佛果的菩萨)相对,“因地”强调的是修行的“基础”与“过程”,如同种下种子,方能收获果实,宣化上人(1918-1995)是近代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一代传人,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对“因地菩萨”的修行开示尤为深刻,强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认为唯有从因地发心纯正、行持踏实,方能成就无上佛果,以下结合宣化上人的教诲,从因地菩萨的核心特质、修行要义及与果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
因地菩萨的核心特质:菩提心为根本,慈悲利他为行动
宣化上人常言:“菩萨道以菩提心为体,慈悲利他为用。”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悟之心,是因地菩萨区别于二乘声闻(只求自身解脱)的根本标志,他指出,若发心仅为个人生死解脱,或求人天福报,皆非菩提心,而是“世俗善心”或“出离心”,唯有将众生苦乐放在首位,方为菩萨正因。
在《华严经》中,“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被反复强调,宣化上人对此解释:“因地若掺杂自私自利的心,就像种下毒种,纵然勤勉耕耘,收获的也只会是苦果。”他举例说,有人修行是为了“神通”“感应”,或为了“死后升天”,这些发心看似“善”,实则以“我”为中心,因地已偏,纵然有些许灵验,也难脱轮回,真正的因地菩萨,发心时便立下“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的誓愿,如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将众生的解脱视为自己的解脱,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才是成就佛道的“金刚因”。
慈悲利他是菩提心的外在体现,宣化上人强调,菩萨的“慈悲”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在“行”中——从“布施”到“方便”,六度波罗蜜皆是为众生服务的法门,他尤其反对“口头禅”,指出:“有人天天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却连一句好话都不肯说,一点方便事都不肯做,这就像画饼充饥,永远也填不饱肚子。”因地菩萨的修行,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炼心”:对家人慈悲,对陌生人友善,对逆境忍耐,对顺境不贪,将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都转为利益众生的“资粮”。
因地菩萨的修行要义:戒定慧三学,对治烦恼习气
宣化上人认为,因地菩萨的修行,需以“戒定慧”三学为纲领,循序渐进对治贪、嗔、痴等烦恼习气,方能“从凡夫地逐步升进”。
持戒为基:戒律是防止造恶的“堤坝”,宣化上人强调,菩萨戒不仅“止恶”,更要“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三者缺一不可,他以“五戒”为例,不杀生不仅是“不杀”,更要“护生”;不偷盗不仅是“不取”,更要“布施”;不邪淫不仅是“守礼”,更要“尊重他人”,他指出,持戒不是束缚,而是“自由”:持戒的人,内心没有“我做错事”的恐惧,自然得大自在,若因地菩萨轻戒、毁戒,则如“地基不稳”,高楼终将倾倒。
修定为用:定力是伏烦恼的“利器”,宣化上人常说:“心若不定,如风中之烛,照物不明。”他提倡“坐禅”与“生活禅”结合:坐禅时观心念,降伏散乱;生活中历事练心,将“吃饭、睡觉、工作”都当作修行。“吃饭时知道吃饭,睡觉时知道睡觉”,不被过去的懊悔、未来的焦虑所困扰,定”的体现,他批评现代人“心浮气躁,不肯静坐”,认为“没有定力,智慧生不出来,就像浑浊的水,映不出月亮的影子”。
开慧为果:智慧是破无明的“慧剑”,宣化上人强调,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对真理的实证”——明白“诸法空相”,了知“因果不虚”,他提倡“闻思修”三慧:闻法(听经闻教)是基础,思法(思维法义)是关键,修法(实修实证)是目的,听闻“一切唯心造”,不是口头记住,而是通过观照自心,烦恼生起时,能照见“烦恼本空”,不被习气牵着走,这才是“智慧现前”。
为清晰展示因地菩萨对治烦恼的方法,以下表格归纳宣化上人的开示:
烦恼习气 | 对治方法 | 宣化上人开示要点 |
---|---|---|
贪心(贪财、贪色、贪名) | 修不净观、布施观 | “贪心像火,烧尽善根;布施像水,熄灭贪火,布施不是‘舍掉’,而是‘放下执着’。” |
嗔心(愤怒、怨恨、嫉妒) | 修慈悲观、因缘观 | “嗔心是毒,能烧坏自身,遇到逆境时,想‘这是我的业障,众生皆苦’,心就平了。” |
痴心(愚痴、邪见、怀疑) | 修因缘观、空观 | “世界是‘缘起性空’,没有实在的‘我’,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执着得失。” |
因地与果地:因正则果圆,修行不离当下
宣化上人常以“种树”比喻因地与果地的关系:“因地是种子,果地是果实;种子优良,土壤肥沃,阳光雨露具足,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他认为,果地菩萨的“圆满”(如佛的“福慧庄严”),正是因地菩萨“历劫修行”的积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以无量慈悲心为因,方成“佛中之尊”。
但他同时强调,“因地”与“果地”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当下即是一”,他说:“念一声‘阿弥陀佛’,是因地;往生极乐,是果地,但若念佛时心不专注,光求果地不求因地,就像只想吃果子不肯种树,终究是空梦。”他提倡“即因即果”的修行:发菩提心是“因”,同时也是“果”(因心本具佛性);行六度是“因”,同时也是“果”(利他时自心已得清净),因地菩萨不必“等到未来成佛”,而是在当下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中,都“种成佛的因”。
他尤其反对“好高骛远”,指出有人“天天想成佛,却不肯守一条戒、布施一分钱”,这是“颠倒梦想”,真正的因地菩萨,是“老老实实修行,本本分分做人”:扫地时想“为众生扫除尘垢”,吃饭时想“为众生滋养色身”,睡觉时想“为众生休息烦恼”,将“菩提心”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自然“功不唐捐”。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的发心是否是“菩提心”,而非世俗善心?
A:宣化上人开示,菩提心与世俗善心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以利他为究竟目标”,世俗善心可能夹杂“求回报”(如布施后希望“健康”“富贵”),或“有限度”(如只对亲人朋友慈悲);而菩提心是“无缘大慈”(不因对方好坏而改变)、“同体大悲”(视众生如自身),不求回报,不设边界,可通过观照“发心动机”检验:做善事时,若心念“我这样做,众生能得到利益”,即使无人知晓、没有回报,也接近菩提心;若总想着“我能得到什么”,则需进一步净化发心。
Q2:因地菩萨在修行中遇到“退转心”时,应如何对治?
A:宣化上人认为,“退转心”是修行中的“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对治”,他提出三种方法:一是“忆念苦海”,观想众生仍在轮回中受苦,生起“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激励自己继续前行;二是“思维功德”,回顾自己修行以来的进步(如烦恼减少、心更安定),增强信心;三是“亲近善友”,多与精进修行的人相处,通过环境的力量提振心力,他强调:“退转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再站起来’,就像走路会跌倒,只要爬起来继续走,终能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