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广西规模第一寺庙,规模之最有何历史与建筑支撑?

桂平西山龙华寺,坐落于广西贵港桂平市西山风景区内,是广西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素有“南天圣地”“岭南佛国”之美誉,寺院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历经宋、元、明、清十多次修缮与扩建,现存建筑以清代风格为主,整体依山而建,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两侧对称钟楼、鼓楼、观音阁、玉佛殿等配殿,形成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寺院占地面积达200余亩,建筑面积超3万平方米,融合了唐宋的庄重、明代的精巧与清代的华丽,是广西佛教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作为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龙华寺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更是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文物之丰富,均居广西寺庙之首,堪称“广西第一佛教丛林”。

广西规模第一寺庙

龙华寺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国汉传佛教“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层层递进,象征着佛教“由俗入圣”的修行次第,山门为三间四柱牌坊式,青石为基,红墙黄瓦,正门匾额“西山龙华寺”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笔力遒劲,庄严肃穆,入山门后,天王殿首先映入眼帘,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其中弥勒佛笑口常开,象征“欢喜包容”;四大金刚怒目圆睁,镇守佛法护持道场,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寺院的核心建筑,重檐歇山顶,殿高2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佛像均以青铜铸造,各高6米,法相庄严;两侧十八罗汉为木雕贴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三层楼阁式建筑,收藏有《乾隆大藏经》《频伽藏》等珍贵佛典,以及历代高僧墨宝、佛教文物,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

除了主体建筑,龙华寺的两侧还分布着众多特色殿宇:钟楼内悬挂明代青铜古钟,高2.5米,重约2吨,钟身铸《金刚经》全文,每日清晨敲响,钟声洪亮,可传遍桂平全城,有“龙华晓钟”之称,为桂平八景之一;鼓楼置清代牛皮大鼓,与钟楼相对,形成“晨钟暮鼓”的宗教仪轨;观音阁依山而建,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像高8米,香樟木雕刻,神态慈悲,阁前可俯瞰桂平全景及黔江、郁江交汇的“双江汇流”奇观;玉佛殿则供奉缅甸玉佛,高1.2米,质地温润,为近年迎请,成为寺院新的亮点,这些建筑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龙华寺宏大而精妙的建筑体系。

作为广西佛教的重要道场,龙华寺历代高僧辈出,宗教活动频繁,近代高僧虚云法师曾驻锡于此,弘法利生,扩建寺院,奠定了其“岭南佛国”的地位,寺院常住僧众百余人,每年举办佛诞节、盂兰盆会、水陆法会等大型宗教活动,吸引海内外信众前来朝拜,年接待游客及信众超百万人次,龙华寺还注重文化传承,设有佛教文化研究室,定期举办佛学讲座、书画展览等活动,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

广西规模第一寺庙

桂平西山龙华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寄托,更是广西历史文化的缩影,其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珍贵的文物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彰显了“广西规模第一寺庙”的非凡地位,成为展示广西佛教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建筑名称 建筑特色 主要功能
山门 三间四柱牌坊式,青石基座,红墙黄瓦,赵朴初题写匾额 寺院入口,象征“入圣之门”,两侧置哼哈将像
天王殿 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接引信众,护持佛法
大雄宝殿 重檐歇山顶,高23米,琉璃瓦顶,青铜三世佛、木雕十八罗汉 核心殿堂,举行日常法事、大型佛事活动
藏经楼 三层楼阁式,青瓦覆盖 收藏《乾隆大藏经》等佛典及文物,供僧侣研习、信众参观
钟楼 砖木结构,高18米,悬挂明代青铜古钟 晨钟暮鼓,每日清晨敲钟,警醒众生,传播佛法
观音阁 依山而建,二层飞檐,供奉千手观音菩萨(香樟木雕刻) 信众祈福消灾,俯瞰双江汇流奇观

FAQs

  1. 桂平西山龙华寺为何能被称为“广西规模第一寺庙”?
    桂平西山龙华寺凭借其200余亩的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以及中轴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与两侧钟楼、观音阁等配殿形成的完整建筑群,规模居广西寺庙之首,其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修缮的历史,以及作为广西佛教协会所在地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奠定了“广西规模第一寺庙”的地位。

    广西规模第一寺庙

  2. 龙华寺有哪些珍贵文物值得一看?
    寺内珍贵文物众多,主要包括:明代青铜古钟(高2.5米,重2吨,铸《金刚经》全文)、清代乾隆年间御赐《龙藏》经书、虚云法师驻锡时用过的锡杖及书法作品、缅甸玉佛(高1.2米,香樟木千手观音像)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龙华寺千年历史的见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