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入菩萨行译者究竟是谁?

《入菩萨行论》作为大乘佛教修学菩萨行的核心论典,由公元8世纪印度高僧寂天菩萨造,系统阐述了菩萨从发心到圆满佛果的修行次第与心行规范,汉传佛教中,该论流通最广、影响深远的译本出自近代高僧法尊法师之手,其译笔精准、义理通达,成为无数佛子修学菩萨道的指南。

入菩萨行译者

法尊法师(1902-1980),俗姓温,名福子,山西五台县人,1920年于北京法源寺出家,后入武昌佛学院学习,师从太虚大师,期间接触藏传佛教典籍,深感汉藏佛学互鉴之必要,1925年,法师赴藏地求学,先后于色拉寺、甘丹寺依止康萨仁波切等大德研习显密教法,精通藏文,深谙藏传佛教义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翻译藏传佛教典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入菩萨行论》在藏传佛教修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宗喀巴大师曾著《入菩萨行论广释》,将其奉为“菩萨行总纲”,而汉传佛教虽有零星译本,却始终缺乏一部兼具准确性与流通性的权威译本。

1931年,法尊法师学成返汉,应太虚大师之邀,于武昌佛学院、重庆汉藏教理院等处执教,同时致力于藏传佛教典籍的汉译工作,翻译《入菩萨行论》时,他以藏文德格版《入菩萨行论》为底本,参照宗喀巴大师《入菩萨行论释》及克主杰大师的注疏,反复推敲每一个概念的汉译表达,论中“菩提心”一词,藏文为“byang chub sems”,法师结合汉传大乘经典“菩提”觉义、“心”为能持的内涵,译为“菩提心”,既保留原意又契合汉文语境;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阐释,法师不仅直译词义,更在注释中融入汉传天台、贤教等宗派的修行次第,使汉地读者能更易理解菩萨行的实践路径,其译本语言流畅典雅,既不失梵藏原典的庄严,又兼具可读性,被誉为“汉译《入菩萨行论》的定本”。

法尊法师的翻译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他通过《入菩萨行论》的汉译,将藏传佛教重视次第、强调实修的菩萨行思想引入汉地,弥补了汉传佛教在菩萨行实践体系上的部分空白,论中“安忍品”对“怨亲平等”的详尽开示,“静虑品”中对止观双运的指导,以及“般若品”中“空有不二”的阐释,均通过法师的译笔,成为汉地佛子修学忍辱、禅定、般若的重要依据,自1940年代译出以来,法尊法师译本历经七十余年流通,至今仍是各大寺院、佛学院的常用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修行者。

入菩萨行译者

法尊法师一生译述宏富,除《入菩萨行论》外,尚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现观庄严论略释》等藏传佛教名著汉译,其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毕生致力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精神,至今为后学所敬仰,他所译的《入菩萨行论》,不仅是一部论典,更是一座连接汉藏佛教智慧的桥梁,让菩萨道的修学智慧在汉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问答FAQs

Q1:法尊法师翻译的《入菩萨行论》与其他译本相比,有哪些独特优势?
A1:法尊法师译本以藏文原典为底本,参照宗喀巴大师等权威注疏,在准确性上远超前此零星译本;其语言兼具典雅与通俗,既保留佛教术语的庄严,又便于现代读者理解;更重要的是,法师融入藏传佛教对菩萨行次第的实修指导,如“六度”的实践方法、“菩提心”的修持仪轨等,使译本更具实践指导意义,成为汉地佛子修学菩萨道的权威依据。

Q2:《入菩萨行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代修行者有何启示?
A2:该论核心思想是“菩提心”的修持与“六度”的实践,主张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为根本,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法门,自利利他,圆满菩萨行,对现代修行者而言,论中“舍离自私利他心”“烦恼即菩提”等理念,启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需以菩提心为导向,在日常践行中培养利他精神,以智慧转化烦恼,在利他中实现自性的圆满。

入菩萨行译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