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梦参法师阐释心经,如何直指生命的实相?

梦参法师是近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毕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的阐释深入浅出,契合根机,为无数信众开启了智慧之门。《心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般若思想的核心,梦参法师以其深厚的修行体悟,将这部“般若之心”的经典转化为大众日常修行的指南,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心经梦参法师

梦参法师生于1915年,俗名张温中,年少时因家庭变故出家,后求学于厦门闽南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大德,他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信仰,在弘法利生中践行“慈悲济世,智慧度人”的宗旨,法师对《心经》的讲解,不仅停留在文字义理的剖析,更注重结合自身修行经历,将“空”“无所得”“降伏其心”等核心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智慧,他曾说:“《心经》不是念给佛听的,是念给自己的心,让心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在。”

在梦参法师的阐释中,《心经》的核心是“破相显性”,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直指修行根本——观照自心,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虚幻不实,从而脱离烦恼苦海,法师强调,“五蕴皆空”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而是破除对现象的执着,我们执着于身体(色蕴),就会为衰老、疾病焦虑;执着于感受(受蕴),就会在顺逆境界中起贪嗔痴,通过观照五蕴如梦如幻,便能以“不执着”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内心自然安宁,他曾以“镜中花、水中月”比喻五蕴:“花在镜中看似真实,伸手去抓却一无所有,世间万物亦如是,执着只会带来痛苦。”

针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空”这一核心命题,梦参法师以“体用不二”的视角解读。“色”是现象,“空”是本性,现象与本性本是一体,如同波与水:波是水的显现,水是波的体性,波灭归水,水不碍波,法师常说:“不要怕‘色’,因为有‘色’才能入‘空’;也不要执着‘空’,因为‘空’不离‘色’。”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人际交往,都是“色”的显现,若能明白其“空”性,便不会因得失而起烦恼,也不会因好坏而分别执着,他以吃饭为例:“吃饭时好好吃,是‘色’;吃完后不执着于‘我吃了’,是‘空’,若吃完后总想着‘这顿饭真好吃’或‘不好吃’,就执着了,苦就来了。”

《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并非否定感官功能,而是破除对感官所生之法的执着,梦参法师解释,眼见色、耳闻声时,心若随之攀缘,分别好坏、美丑、爱憎,就会产生烦恼;若能如如不动,明白所见所闻皆是自心显现,便不会为外境所转,他曾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喻修行:感官如同工具,工具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心是否清净,现代人常被信息洪流裹挟,刷手机、看短视频时心随境转,法师开示:“少看一点,多观心一点,外界的声色犬马如过眼云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无受想行识’。”

心经梦参法师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梦参法师强调“挂碍”源于“我执”,我们执着于“我”的得失、名利、形象,才会患得患失,心生恐怖,破除“我执”,并非消灭自我,而是明白“我”也是缘起幻化,如“众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法师曾以“水滴入海”为例:“一滴水单独存在时,容易被蒸发;汇入大海,便与大海一体不灭,修行也是这样,放下‘小我’,融入大众,服务众生,内心自然没有挂碍。”他鼓励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无挂碍”:遇到误解时,不急于辩解,明白“一切唯心造”;遭遇挫折时,不怨天尤人,知道“因果不虚,努力就好”。

为帮助信众理解《心经》的修行次第,梦参法师曾归纳“观照—降伏—自在”三步骤: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起心动念,明白念头如流水,来了又去,无需执着;当烦恼生起时,用“空性”智慧降伏它,不被情绪控制;通过持续观照,达到“心无挂碍”的自在境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正如法师所说:“修行就像走路,慢慢走,总会到;急不得,也停不得。”

以下是梦参法师对《心经》核心概念的阐释概览:

核心概念 经文原文 梦参法师阐释要点
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 破除对色、受、想、行、识的执着,明白现象如梦如幻,脱离苦厄。
色空不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现象与本性一体,不执着现象(色),也不执着空性(空),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体用不二。
无六根六尘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破除对感官所生之法的分别,心随境转时,观照外境如幻,保持内心清净。
无挂碍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挂碍源于“我执”,放下对“我”的得失、名利的执着,内心自然安宁,远离恐惧。
无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明白世间万物的无常、无我,不颠倒执着于“常、乐、我、净”,以智慧面对生活。

梦参法师对《心经》的弘传,不仅让无数人了解佛法智慧,更引导大众将智慧融入生活,在他看来,《心经》不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是解决烦恼的“心灵处方”,无论是面对工作压力、家庭矛盾,还是人生迷茫,都可以通过“观照自心、破除执着”找到答案,正如法师所言:“《心经》的‘心’,就是我们的真心;念《心经》,就是让真心做主,不被妄念牵着走。”

心经梦参法师

相关问答FAQs

问:普通人如何理解《心经》中的“空”?总觉得“空”很抽象,难以把握?
答:梦参法师曾开示,“空”不是“没有”,而是“不执着”,比如我们面前有一杯水,从现象上说“有水”,从本性上说“空”(因为水的本质是氢氧化合物,会蒸发、会变化,没有固定不变的“水”),普通人理解“空”,可以从“不执着”入手:吃饭时好好吃,吃完后不执着“这顿饭好吃不好吃”;工作时认真做,做完后不执着“我做了多少功”,遇到顺境不贪恋,逆境不排斥,明白一切都是缘起幻化,内心就会逐渐开阔,这就是“空”的智慧,简单说,“空”放下执着,随缘自在”。

问:梦参法师讲《心经》与其他法师有何不同?他的开示更适合哪些人群?
答:梦参法师讲《心经》的特点是“接地气”,他从不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身几十年的修行经历和日常生活实例,将深奥的般若智慧转化为普通人能懂的语言,比如他讲“降伏其心”,会举“被误解时如何不生气”“遇到挫折如何不抱怨”等具体例子,让听众明白“修行不是在寺庙里打坐,而是在生活中炼心”,他的开示特别适合三类人群:一是对佛法感兴趣但不知如何入门的初学者,二是生活中遇到烦恼、寻求心灵解脱的普通人,三是希望将佛法智慧融入工作、修行的居士,法师常说:“佛法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用的。”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让每个人都能在《心经》中找到自己的安心之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